缺爱案例:为何我总是遇到“渣男”?

求助者:

女,27岁,教师。

主诉:

我的感情之路疯狂又坎坷,我想知道我不是有吸引渣男的特质?

自我描述(摘要):

我从13岁就开始谈恋爱了,到现在27岁,我交往过15任男友,发生关系的有3任,是从大学开始的。

我的感情没有什么空窗期,基本上分手了,下一段感情就马上开始了,当然,我从来没有劈腿过,我长得还算可以,所以一直以来也不缺追求者。基本上分手后,我就会跟我的追求者在一起,我也没有把他们当备胎隐瞒,他们从来都知道我有男朋友的,但是也没有放弃过追求我。

一开始,我觉得他们知道我有男友还追我,一定是真的喜欢我,但是往往跟他们谈恋爱之后,我才发现他们完全不是我眼中的暖男。

我谈过的男友,有多次出轨的、有偏执狂,一分手就威胁闹自杀的那种,有的分手了还会继续骚扰你,然后天天找你复合,以前我以为这是爱,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骚扰。所以,在以后的恋爱中,我都会严格去考察对方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是不是值得信赖,但仍然无法避免遇到“渣男”。

虽然我的感情之路很坎坷,波折,但是有一点,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爱情的追求,我仍然期待着有一天可以遇到那个对的人,没有爱,我会死。所以,我总是说我自己要么在恋爱,要么在寻找爱的路上。

因为我不想像我妈那样,早早的就单身一个人了,其实可以遇到更好的,但就是要跟我爸纠缠不清。所以为什么我谈了那么多男朋友,因为我从来不吃“回头草”。

缺爱案例:为何我总是遇到“渣男”?

二、案例分析

这位女士的自我描述中,可以看出缺爱特征明显:

一、缺爱者采取的备胎策略

“我的感情没有什么空窗期,基本上分手了,下一段感情就马上开始了……基本上分手后,我就会跟我的追求者在一起,我也没有把他们当备胎隐瞒,他们从来都知道我有男朋友的,但是也没有放弃过追求我……一开始,我觉得他们知道我有男友还追我……”

虽然案主说自己没有把男生当备胎,但是本质上是来者不拒的态度,储备了足量备胎。

延伸阅读:《缺爱者的恋爱心理,全在这里了》

二、缺爱者不知真爱为何物

“一开始,我觉得他们知道我有男友还追我,一定是真的喜欢我

案主认为知道她有男友还追她,就是真的喜欢她,这明显是一种对于婚恋关系的误解。婚恋关系是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特征的,明知她有男友还追求她,可能是她释放了“虽然我有男友,但是允许你来追,你追我也依然感到开心,我分手后你有可能有机会”的信号。

“但是往往跟他们谈恋爱之后,我才发现他们完全不是我眼中的暖男。”

案主以为在不健康关系里追求自己的就是暖男,其实恰恰相反,不尊重婚恋独占性的人,自己在婚恋关系里,也会不尊重这种承诺感,所以,“我谈过的男友,有多次出轨的”。

三、案主分离焦虑的投射

“我谈过的男友,有多次出轨的、有偏执狂,一分手就威胁闹自杀的那种,有的分手了还会继续骚扰你,然后天天找你复合,以前我以为这是爱,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骚扰。”

案主为什么会觉得这种骚扰是爱呢?因为迷恋性缺爱者,在分离时会产生非常强烈、难以自持的分离焦虑,在这种强烈焦虑感会让人特别想抓牢对方、控制住对方,而闹分手,就是控制对方的常见方式之一。

所以,案主经常采用分手的策略,让男友情感受挫,也产生强烈分离焦虑,表现出闹自杀、骚扰、天天找复合的特点,而案主由于有备胎,所以有恃无恐。这是控制策略与备胎策略的结合。

延伸阅读:《缺爱者的恋爱心理,全在这里了》

这种看起来天衣无缝的策略结合,并不会让案主内心真正有安全感,缺爱者采取的策略,只能缓解当时的不安,事后还是会感到情感短暂、不稳定、不可信。所以,案主没有说到自己的情感创伤,但还是有的,而且产生了更强的防御——“所以,在以后的恋爱中,我都会严格去考察对方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是不是值得信赖,但仍然无法避免遇到渣男。”

四、安全缺爱心理的特征

在这里,案主把男生归类为渣男,并且怀疑自己有吸引渣男的品质。

一方面,案主自身缺爱特质,吸引到的对象往往是有问题的。缺爱者容易释放缺爱信号,即使在恋爱关系里,由于恋爱并不能补偿缺爱,所以还是会继续释放这种信号。(就是27岁年龄的女教师,看起来像个可爱的高中生;对陌生人说话也喜欢撒娇;喜欢盯着别人眼睛看并微笑;等等)这些缺爱信号,在他人看来,容易理解为性暗示信号。而那些自身婚恋排他意识不强的男性就可能展开追求,而这些男性本身要么也是缺爱者,要么是真的没道德的“渣男”。

缺爱案例:为何我总是遇到“渣男”?

另一方面,案主自身心理缺爱,并不懂得真爱是什么样的,容易被男性比较浮夸、绚丽的技巧打动,而这些善于花言巧语、营造氛围的男性,本身可能就是身经百战的“渣男”。

五、案主对美好恋情的期待

“虽然我的感情之路很坎坷,波折,但是有一点,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爱情的追求,我仍然期待着有一天可以遇到那个对的人,没有爱,我会死。所以,我总是说我自己要么在恋爱,要么在寻找爱的路上。”

案主对美好恋情有很强的期待,但是由于缺爱者在婚恋关系里总有个误区:把找对象当成找完美父母的替代品,所以看起来是找对象,其实是弥补内心原生时期的爱的缺失。缺爱者经常幻想恋爱对象十分完美,特别理解自己,无条件爱自己,等等,都是完美父母形象的投射。

六、案主对不完美恋情的决绝

“因为我不想像我妈那样,早早的就单身一个人了,其实可以遇到更好的,但就是要跟我爸纠缠不清。所以为什么我谈了那么多男朋友,因为我从来不吃‘回头草’。”

缺爱者对幻想的完美对象越执着,在现实婚恋关系里对对方失望时就越容易放弃。而案主在妈妈的婚恋经历中,还“学习”到了与某个男性纠缠不清不仅不会有好结果,还会丧失遇到更好男性的机会,所以学会了“从来不吃回头草”。这样的信念,会导致缺爱者更不愿意去修复一段关系,而是更多的备胎,更决绝的放弃。所以一路走来有了15任男友,平均下来每任不到一年。

七、案主的心理特征总结

案主早年缺爱,从母亲的不幸经历中,形成了“不吃回头草”的信念,同时可能认为缺少爱情是目前不幸的根源,所以有了“没有爱,我会死”的信念。

案主容易释放缺爱信号,吸引渣男;不懂真爱为何物,也容易被渣男吸引。在婚恋关系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得综合采用了备胎策略和控制策略。

案主对暖男伴侣抱有执着的追求和期盼,有大量“补偿早年缺爱”的幻想投射成分,所以在现实中很难真正遇到。

缺爱案例:为何我总是遇到“渣男”?

三、系统疗愈

一、向案主介绍系统疗愈基本理念

缺爱案例:为何我总是遇到“渣男”?
 

一、系统疗愈是人本主义取向的。关注的是当下和未来,而非过去。成长之后的后发优势很大,有可能超越原生家庭本就健康的人群。

二、系统疗愈改变的是潜意识的心理表征。每个人都有爱的潜能,而缺爱者爱自己、被人爱、爱他人的潜能和感受没有充分激活。我们的目标就是激活它们。

三、系统疗愈的目标是进入以爱为核心的正面循环。爱就像能量补给站,有爱的人生才有动力,有自信,有勇气,爱的流动和联结,让人感觉放松、温暖,超越小我的束缚。

告知案主:

不要急于改变症状,理解症状的意义,看到核心的需求是缺爱;明白直接找人弥补早年爱的缺失是低概率、低益处、高风险的;要从潜意识深处改变缺爱的心理结构,构建爱与被爱的心理结构,逐渐提升心理能量。

二、案主系统疗愈中的主动反馈

系统疗愈中,没有心理理念教育、价值观疏导,所有结论是案主经过疗愈的体验,自己总结反馈:

第一周反馈

“很多男人喜欢我,孩子们也很喜欢我……以前的老师也喜欢我,这些我好像都没怎么在意,我是不是太傻了?”

“妈妈说我是扫把星,虽然只说了一次,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永久的烙印,现在,我好想对妈妈说:不是的,爸爸离开不是我的错!绝对不是的!”

第二周反馈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很多潜在的能力,是可以去挖掘的,我应该不只是个花瓶……嗯,我还是个变形女金刚!”

“我这么棒,肯定被人喜欢啊,就算不这么好看也有人喜欢,何况还这么好看~嘻嘻”

第三周反馈

“妈妈爱爸爸,是爸爸太坏了,可能不应该怪妈妈吧,她也不容易”

“有个男朋友,挺老实的,他是不知道我有男朋友的情况追我的,现在想起来,他还是蛮不错的,我是觉得太无聊了才跟他分手的,现在看起来,好像他是安全型的,你说我是不是可以回去找他?”

(疗愈期间不对具体决策提建议)

第四周反馈

“我以前教小孩,其实不太喜欢他们,有点嫉妒他们为什么那么高兴,我发现现在我可以跟他们一起高兴了,我也像个正常小孩了,感觉挺好的,美滋滋~我现在不谈恋爱都不慌了”

第五周反馈

“我妈老跟我说,以后要找个好男人,真是害了我,我现在想起来挺难受的……特别难受。感觉自己被糟蹋了……”

第六周反馈

“以前我觉得要好看要可爱,人群里要成为最吸引男生的女神才行,现在觉得,那就是在招惹苍蝇,结果苍蝇都被自己吃了!好恶心!”

第七周反馈

“现在我觉得找回自己的感觉好棒,我跟小朋友一起就很开心,自己看书散步也很舒服,也可以约闺蜜玩,不一定找男人;我仍然期待美好的爱情,但是我会先准备好自己,不去诱惑别人,找个真正心灵契合的对象”

三、系统疗愈前后测试对比

缺爱案例:为何我总是遇到“渣男”?

系统疗愈前

缺爱案例:为何我总是遇到“渣男”?

心理健康测试:

躯体化症状轻度;强迫症状中度;人际敏感重度;抑郁中度;焦虑重度;敌对中度;恐怖轻度;偏执中度;精神病状轻度。

依恋类型测试:

迷恋型依恋(恐惧型依恋的分数也很高)

缺爱案例:为何我总是遇到“渣男”?

系统疗愈后

缺爱案例:为何我总是遇到“渣男”?

心理健康测试:

躯体化症状无;强迫症状无;人际敏感轻度;抑郁无;焦虑无;敌对无;恐怖无;偏执无;精神病状无。

 
依恋类型测试:
 
安全型依恋(迷恋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的分数都下降了)
 
 
四、疗愈效果总结与评价
 

案主在系统疗愈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得构建了爱与被爱的健康心理结构,心理能量不断提升,对过往经历有了重新的解构和重构,得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崭新结论。

 
案主的自我意识觉醒,对母亲的谴责产生了象征性的反击,逐渐构建新的自我意识,逐步树立更加健康的个人角色。
 
案主体会到了爱在人际间的真实流淌的感受,对以往的恋情产生了质疑和反感,能够在非两性关系中找到爱的感受,不急于投入下一段两性关系中去,这可以给自己更多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总的来说,案主通过系统疗愈,唤醒了真我的意识与真爱的体验,对过往历史有更为积极的诠释,对未来有建设性的憧憬与展望,心理健康水平恢复明显,依恋类型从不安全型转化为安全型,系统疗愈效果明显。
 
五、后期回访及测试评估
 
由于是在潜意识层面的自发改变,且分七个阶段逐层巩固,半年之后回访,没有出现反弹,自述状态良好,与新的异性有了朋友式的初步接触,没有像以往一样迫不及待进入恋爱状态。
 
心理健康测试结果依旧健康,依恋类型依旧是安全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koucai/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