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恋爱,其实我也会难过

扎心的11.11马上就要到了,想问问点开这篇文章的你处于怎样的情感状态呢?

是快乐单身还是渴望脱单,是正在享受着亲密关系,还是正处于亲密关系中却有很多的困扰,或者虽然渴望亲密关系却总是望而却步?

这样的恋爱,其实我也会难过

《四月物语》剧照

我们的后台偶尔也会收到一些读者消息,前些日子就有一位读者发私信聊到自己的小困惑他说:“我非常渴望亲密关系,但是每当有人靠近的时候,却下意识的想要逃离。

看到别人谈恋爱时总是好奇为什么他们能在恋爱中收获这么多的情绪能量。我很想改变,也很想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但无从下手。我觉得能理解我的人很少想知道有没有有类似经历的同龄人。”

这位读者的感受非常真实。其实不能顺利进入恋爱关系,或者在恋爱中没法收获良性关系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我们的身边也会有许多深受恋爱之苦的朋友们。

听了他们的故事,只能说

“幸福的恋爱每每相似,

不幸的关系却各有各的不幸。”

#1

我喜欢Ta,但是抗拒靠近Ta

林立和男朋友在一起半年多,这半年的恋爱看似一切都顺其自然平平淡淡的进展着。

他们每周都见面,会打电话会聊天,分享日常,一起做很多很多事情。一起学习,一起吐槽生活种种。

但是林立对这份感情却日渐怀疑了起来,不是怀疑对方,而是怀疑自己。

因为她发现每当对方想要靠近自己时,她都本能性地想要回避掉肢体接触。甚至心里会感到一阵厌恶,非常不自在。这种回避并不是出于思想上的保守,而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让林立本人也困惑不已。

她每天会进行一千次自我博弈,但是每一次对自己的质询,对恋爱过程的反思,都是兜兜转转的死胡同。

“我不喜欢他吗?”

“感觉还是喜欢的。”

一起经历过的种种美好都有迹可循。

“谈恋爱不快乐吗?”

“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也不是非有不可。”

她仔细回想,忽然感到和男朋友一起做过的很多事,

并不是发乎本然。对于林立来说,更像是一种任务式打卡。

好像既然谈恋爱了,就应该按流程做很多事情。应该定期分享生活,定期见面,应该牵手接吻,应该一起规划未来,应该完成一些男女朋友应该完成的“义务”。

但卸掉这些打卡的她,会对恋爱关系产生深刻的厌倦,会觉得半小时的电话太长,自由的时间太短,对方分享的生活是一种负担,自己的情绪懒于向外界分摊。

表面上一切都很好,内心里已经分手了无数次。

她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但却得不到她想要的理解。

劝和派的朋友说“感情必然会经历倦怠期,爱首先是一个动词然后是名词,多制造浪漫多付出可能就能找到亲密的感觉。”她尝试了,为了付出而付出,很疲惫。

劝分派的朋友说“这就是不够喜欢的体现,没有人真正喜欢一个人时会想远离这个人,真正喜欢一个人只要见到了就会满心欢喜,怎么会有持续的厌恶感。”她觉得有道理,但又不愿意相信曾经的心动只是单纯的幻觉。

她全然变成一个蜗牛,只愿意在无人时伸出头独自观望一切景象,一旦壳子被轻轻触碰,便立刻缩回去。美其名曰享受自己的小天地,其实是懦夫在自我封闭。很少有人能经受住长时间高强度的自我分析,而她每天都在这样。

她到底该不该继续这段感情,她也不知道。

#2

每次Ta不及时回应我,我就会觉得焦躁不安

乔给女朋友发了一条微信消息,一个小时了,她没有回复。乔习惯性的追问,“你在干什么呢?”“理一下我”“为什么不回我”。

理智上他明白对方多半是忙于自己的事情,一时半会没有看到消息。但是焦虑和不安却如影随形,让等不到消息的他无所适从。

他点开已经看过无数遍的她的朋友圈,了解已经了解了无数遍的她的日常。她没有新的动态、新的点赞评论,但他反而感到了精神的落空。

如果能知道她现在在哪里,他立刻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去找她。这样就会有抓住了一个把子的踏实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剧照

他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不对劲,但是没有办法。

如果得不到一些及时的回应,整个人就会变成一个因为失衡而左冲右突的陀螺。近乎蛮横的侵占对方的生活领地,脑子里也少不了一场又一场风暴,思考对方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

他习惯于在大脑中开启显微镜观察近期的小细节,寻找她不喜欢自己的蛛丝马迹,寻找对方正在慢慢撤离的证据。

他在恋爱中就像一个偏执怪诞的科学家,带着证实的精神不断搜寻不被爱的论据,不疯魔不成活,却只是期待课题的假设(“我不被爱”)被证伪。

《成为简·奥斯丁》剧照

身边的朋友会劝他多去关注一下别的事情,生活并不只有恋爱。道理他都懂,但是很难逃离。

如果恋人不能完美按照他的预期给到他想要的反馈,他难以抑制的怀疑就会催使他缩小生活的视野,根本无法关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他很累,他的恋人也很累。

#3

拥有积极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天赋,也需要努力

网络上的美好总是被装点过的,包括恋爱。以致于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拥有着健康快乐的爱情,除了我们自己。但其实在生活中,在恋爱关系里,有很多的林立、很多的乔。

 《真爱至上》剧照

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可以被分为四种模式:安全型焦虑型(乔)、回避型(林立)、矛盾型

安全型依恋是较为理想的恋爱模式,这类恋人之间的相处是亲密但有分寸的,可以给双方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让双方在较为和谐稳定的关系中收获自信共同成长。

剩余三种恋爱模式都容易让恋爱主体在恋爱过程中感到极大的不适应,甚至会觉得自己变了个人。其中矛盾型较为少见,最为复杂。矛盾型依恋又称回避焦虑型依恋,当恋人离自己太远时感到不安焦虑,当恋人靠自己太近时又恐惧逃避,十分变化莫测。

这四种依恋模式的形成大多和人的童年成长经历有关,能与父母建立较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达成安全型依恋,而父母常年争吵、总是在父母那里得到“有条件的爱”的孩子,或者经常遭受父母的打击的孩子则容易在成年后走向非安全型依恋,但这个规律并不**

从这个角度讲,达成健康积极的亲密关系确实是需要天赋的,在美满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中成长出的人往往能自然的知道怎样是被爱,又该如何爱人。

人之成长更关键在于脱离家庭后的自我教育,我们分析原生家庭的种种,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不完满,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的缺憾全盘怪罪给家庭。

如果你是一个非安全依恋者,首先请不要苛责自己。非安全依恋只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错误,它不需要急于被纠正,不够完美的状态很正常,它虽然不会让人快乐,但会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如果你真的深受困扰,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千万不要陷入无止境的内耗中去。这里推荐一些质量较高的谈论亲密关系的书籍,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1、《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2、《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克雷德·巴克

3、《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

4、《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5、《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

6、《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莉尔·朗玆

7、《爱的博弈》约翰·戈特曼

如果你想对非安全型依恋的案例多一些了解,可以仔细体会一些作品中的经典形象:

性单恋代表 

《红与黑》

只有于连不爱自己时

才会重燃爱意的玛格丽特·玛蒂尔德

《红与黑》剧照

焦虑型依恋代表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因为童年缺乏爱在恋爱中拼命讨好的前期松子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台词

回避型依恋代表 

《百年孤独》

一次次拒绝自己喜欢的人的阿玛兰妲

《和沙莫的500天》

认为爱情很麻烦的summer

(这个角色也带有矛盾性依恋的色彩)

这些依恋模式是为了让身处亲密关系中的我们遇到问题时有迹可循,并不是要用一些乏味的标签框架把自我圈起来。

最后的最后,非安全型依恋类型永远都不是自己的免罪金牌,不应该用它们给自己对他人带来的伤害脱罪。

总之,希望无论单身还是恋爱的你,都能自洽开心。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或转载的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cdnfine#foxmail.com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cntopchat.com/koucai/1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