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刚进大学,参加了很多迎新活动,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
每天从早忙到晚,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但一切都是新鲜的,放松的,活跃的。
白天,和一众小伙伴们游览校园,遍地打卡;
晚上,在宿舍能听到每个房间的女孩们“打成一片”的嬉笑声。
就连开迎新讲座的老师都祝我们“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好好拍拖”。
轻松自在,似乎是大学(至少是我的大学)生活想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一位正在高三接受“高温高压锻造”的学弟问我,大学如何?
我告诉他,一开始当然是非常活跃的。
但是,一切真如表面上所看到的快乐这么简单吗?
并不。
从我们离开家,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离开了原来的舒适圈,每时每刻都在迎接新的挑战。
小到在宿舍拉网线装床帘,大到在机房选课抢课,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完成,对自己负责。
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有老师亦步亦趋的指导,我们独自一人,面对外界。
我们只有自己,或许还有身边的同龄同学。这个环境,是需要我们慢慢适应的。
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自立、自律的,更好的自己。
但在适应之前,孤独、想家、无助感等,大概都是我们会在深夜独自体验的情绪。
然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太阳再次升起时,我们又会充满活力和干劲,为了自己当时选择的方向和道路,继续笃志前行。
因为,我们是青年人,有自己的理想,自己追求的目标。
就像接下来这部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一样,我们在一片新的天地,各自努力奋斗,又在期间相遇相知。
别走,我真的会详解拍拖的,你们看到片名就懂了!
《甜蜜蜜》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部香港老片并不陌生。
不论是通过邓丽君倾情演唱的《甜蜜蜜》,
还是因为对四大天王之一黎明的熟悉,
抑或只是在某个视频网站看过大获嘉奖的,张曼玉的那段哭戏,
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对《甜蜜蜜》有所了解。
然而,那些都还只是边角,对于影片的全貌,大部分人还知之甚少。
更多人把它定义为纯爱情电影,甚至,“三观不正”。
但是,如果没有全面了解,没有深入挖掘,我们又如何能定义这部经典香港老片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部老片,一起品味,一起客观分析。
那时,唱着“靡靡之音”的邓丽君还是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女神;
那时,四大天王正蒸蒸日上;
那时,张曼玉正值事业顶峰。
那时候“人美歌甜”的邓丽君
那是另一代人的青春,他们用青春演绎青春。
但看着他们,又如同看着现在正值青春的我们。
其实,以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并没有看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电影,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完整的,那一代“闯外港”的青年人的奋斗故事。
一. 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刚上大学的我们,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离开家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周围充斥着近乎陌生的口音、方言、甚至是语言;
眼前尽是三五成群的陌生人,他们早已形成自己的群体,新人难以融入。
举目望去,再无一个可以帮扶自己的人,再无一个可以投奔的地方。
即使有朋友熟人接济,也不再是父母家人理所当然的给予,而只是幸运得来的暂时跳板。
我们清楚,我们终归要靠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
这样的状态,就像影片中,在香港初来乍到的“北方土包子”黎小军。
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而香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了三十年。
我们不难猜出,大陆和香港的差别有多大,香港人的自我定位又有多高。
香港人对大陆人的定位和态度,以及大陆“闯港”的人们的自卑心理,同样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能理解为什么黎小军一个劲地对为他提供“送外卖”工作的老板道谢,
也明白了为何他会因为李翘的一句“在这里吃还是带走”而激动不已,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她视为唯一而最好的朋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也总是在李翘需要时帮助她。
不仅是因为他们跨越了香港人的傲慢,给予了他帮助和温暖,更是因为:
当一切不再理所应当,我们更会将他人的好放在心上。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向他人伸出援手,是因为同理心。
因为我们现在或曾经也处在如此糟糕的境地,对无助的感觉感同身受,我们才更明白这只“援手”的重要性。
黎小军的老板也在自己打拼餐饮事业,李翘也在努力掩盖自己“大陆人”的身份,以免被瞧不起。
他们或许也曾得到过帮助,所以才更懂得要给予帮助。
如此,爱才终于连成了一条环扣链,进而围成了一个圈。
尽管精致利己主义遍地开花,尽管独立和自我越来越受到推崇,我们还是会在初遇时互相说句:“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我们相信它会成真,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每个人都有传递温暖和关怀的需要。
二. 奋斗时拍拖?奋斗后拍拖?
电影详解拍拖教程开始啦!
首先,拍拖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一,而想要有关系,必须现有联系。
电影给出了与他人建立联系甚至是关系的最佳方法:麻烦人!
看看李翘是怎么吸(jie)引(jin)黎小军的。
带他报名英语班,请他帮忙送花,拉他“入股”卖唱片…...
当然,这样的麻烦能不断“得逞”,是因为他们都将对方视为特殊的存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麻烦与被麻烦”的过程中,他们彼此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深,他们的关系也愈发密切。
这些在求助、帮助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系,在不断深入后,才有了成功确立拍拖关系的结果。
虽然,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不麻烦别人,一切自己解决被视为礼貌、独立的表现。
但我们需要记住,向他人求助并非一件不妥或令人不快的事。
相反,你帮我一个忙,我回送你一份礼物,一来二去,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会更加密切、和谐。
黎小军和李翘在一起,其实是不会被众人接受的“出轨”结果。
但是,有时人性和道德准则无法在第一时间完全契合。
在惊讶而指责他们的“不忠”之前,我们是否应该想想“为什么”?
或许我们能从黎小军后来对妻子说的话语中猜到一二。
如果你当时在我身边的话,就好了。
没错,是奋斗过程中的陪伴。
在一个人还未足够强大,还未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时,他非常需要有人陪伴,有人激励,有人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但在电影中,黎小军青梅竹马的妻子并不能完全领会他的意思,她满意地扬了扬嘴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伴侣经历过什么,她也不知道陪伴和理解对当时远在他乡的他来说,有多么重要。
所以,她没能给到黎小军所需的精神慰籍,亦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心。
反而是黎小军在香港偶遇的李翘,因为和他一样独自打拼,一样胸怀理想,也曾一样窘迫,才更能对他的处境感同身受,更能与他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同享福,同担当
这的确十分残忍,但事实就是,拍拖不止需要一时的心动,更需要一同奋斗,一同进步的动力。
唯有如此,这段恋情才能长久。
但是,奋斗中拍拖一定能坚持到最后吗?似乎也不能确定。
黎小军和李翘也有分开的时候,不只是因为这段关系的不伦,更因为经济危机带来的股票暴跌,使他们失去了维系关系的物质基础。
泡沫经济的幻灭,使李翘失去了最初的安全感。
而在感情中,任何一方失去了自我价值和自信的底气,这段关系,都无法安然发展。
更何况此时双方的物质条件都不够成熟稳定呢?
物质是精神感情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个人的物质条件,是食粮,是底气,更是地基,助我们在感情上更主动,更牢固。
而它的反面,大概是黎小军的姑姑。
她虽长情,却没有物质基础来支撑自己与影星的浪漫爱情。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黎小军要等打出一片天后再接自己的未婚妻,
这或许就是“奋斗后拍拖”的正方辩例。
面包还是爱情?
面包先还是爱情先?
这实在是件说不准的事。我们大概更需要看缘分吧?
在这之前,还是先备好自己的粮草、信心和底气吧。
而在这之上,两人的默契实际上来源于对理想共同的追求。
互相激励着实现理想,才是情感的强力助推
三. 一代人的芳华,逝去仍是辉煌
李翘,是一名极其坚韧的奋斗型女性。她的人生,是将一个个事业奋斗史串联起来的。
从广州初到香港,就同时打了无数份工;
新年伊始,就做起了卖唱片的生意(虽然以失败告终);
股票暴跌后,她马上做了另一份高利润的工作(虽然不大光彩);
在豹哥给了自己资金后,她成功开启了自己的房地产事业。
她相信,只要肯拼命苦干,什么都行。
所以,当豹哥因为人祸过早离开她时,李翘又一次靠自己的力量站了起来,留在了美国。
这单打独斗的创业过程固然艰辛,但电影将这部分留白,让观众自行体会自强不息的力量。
当李翘以导游的身份带着中国游客漫步在渔人码头,我们知道,她虽不再青春靓丽,但她不断奋斗前进的决心,使她芳华依旧。
然而,她的奋斗成果,已经不再被世人所认可与艳羡,因为时代不同了。
以前大家都想着去香港、去国外,现在大家都回到大陆发展了。
这实在是个难解的谜题。时代、世道千变万化,曾经被视为难得的机遇,转眼就成为生活中的“昨日黄花”。
在这样的世界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奋斗。他们的成功,失败,都属于他们自己,因为不会有人再重复他们的故事。
这是幸运,亦是不幸。
幸运是每个人书写的青春独一无二,不幸是无人能与他们共忆艰辛、共享喜悦。
但是,他们的奋斗当真没有影响吗?其实不然。
没有闯外港的那一代青年的勇敢和奋斗,中国对外的开放不会那么顺利,香港和大陆的联系不会在香港回归前开始,大陆发展的外资和侨民投资也不会那么丰厚。
这部电影的大胆尝试也是一种对大陆和香港的隔阂的突破。
曾经,香港人保留着对自身发展的优越感,对海峡另一头的大陆几乎一无所知。
但这部电影的导演陈可辛却自己在大陆看到过的国情人气,并努力地将刚刚改革开放时,大陆人的憨厚、老实,以及寻求生活水平提升的迫切还原。
这部电影的诞生,使香港人和大陆人对彼此的了解更进了一步,使中国海峡 两岸的人民们,对彼此的亲近感,对祖国的归属感得已加深。
《甜蜜蜜》代表着一代电影人的青春。
他们的影视技术和资源还不够发达:拍不了长镜头,做不了深入研究。
这使他们拍的电影满是“草根”特色。但能那样表现青春奋斗的电影,仍然是经典。
每一代青年有自己的征程,自己的奋斗。
它们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没有一个青年的奋斗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一段芳华是白白绽放的。
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为自己,为家乡,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芳华会有消逝的一天,他们的奋斗会有不再被仰慕的一天,但他们的青春依旧是辉煌的。
那么最后让我悄悄溜回到大学生的话题上。
虽然人生的每一段年龄历程都是一番绚丽的风景,但我们正处于的时段,仍然是人生最美好、最珍贵的时候。
曾几何时,众人对大学的认识,是把它当成十二年寒窗苦读的终点,是休息的驿站。
但是,这样的想法早已被改变。现在的大学生,过的是四年高三般的秃顶生活。
没错,我们大学生可以名正言顺地拍拖了,但这其实也意味着我们以后要完全为自己负责了。
而且,这时的拍拖,更像是奋斗中的拍拖,是需要以个人奋斗和理想追寻作为基础的。
那就祝愿各位能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soul mate吧。
毕竟,在奋斗的路上找个共同成长的伙伴,对自己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两个人,却能走得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