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服务偏差
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服务偏差,这是指我们会对自己有一个更乐观的看法,觉得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一点,理智一点,优秀一点,更有能力完成某事,于是我们会对那些与我们自身生活轨迹重合度高的人,表现得愿意相信和也容易产生好感,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效能,让我们活的更加积极,也更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人,在一些人事物上高度的看法一致,就会产生一种三观相同的体验,一拍即合,就像遇到了灵魂伴侣。
这种一致性来自于生活轨迹相交程度更高,比如都喜欢喝咖啡、喜欢猫、都喜欢某一个地方等等,这些相似性会告诉我们,“这个人和我很像”。
在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很像自己,则会表现得更加热情和积极,对于友好关系的建立很有帮助。
从这一点去拉近距离,就很容易让对方产生好有缘分、命中注定的感觉,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有心机也很有效。
2、“登门槛效应”
当你想让别人做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时,先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忙开始,人会习惯性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相信自己一开始是出于自愿帮的小忙,就会坚信自己做这件事是出于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帮了你一系列忙。推荐阅读:《谈了10年恋爱的他们后来怎么样了?“真爱不会输给时间”》
这一点在发展爱情上也很有利用价值,你刚认识一个人就要发展情侣关系肯定会被拒绝,但是你可以先从聊聊天开始,聊天能继续了就约出来玩,刚开始可以几个朋友一起,然后再约单独吃饭看电影,再约去逛街散步,慢慢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同时也能培养相处的习惯。
反过来也可以防止被别人套路,当别人跟你讨价还价的时候,如果触及原则底线,一定要严词拒绝,不然对方会觉得你还有退让空间,得寸进尺。
3、墨菲定律
你越担心的事情越会发生,你超级担心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那么它势必会发生。
比如在交往过程,你担心会被拒绝,担心对方不喜欢你,你的言行举止散发出来的一个态度就会因为过度在乎对方而显得局促、焦虑,和你交往的人也会察觉到这种不适感,难以正常自如地和你相处,会知觉到你的不自然,你就会因为对方的反馈觉得对方不喜欢你而更加焦虑不安,这种情况无法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谈不上喜欢,于是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反而是抱着一种大胆地去尝试的态度,更容易表现得好,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就当积累经验就好了,即使有瑕疵也不会影响交往的质量,可如果自己连试都不敢试,那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4、焦点效应
人会习惯性以自己为中心,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会像注意自己一样注意别人,我们会对自己衣服有一个褶皱,或者发型有一点乱耿耿于怀,但很少有人会像注意自己一样注意别人身上的每一处细节。
在相处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方身上,对方就会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更容易给出友好的良性反馈,对于交往或关系的建立很有效。
一个简单又能快速引起好感的做法,谈话时引导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让对方感受到尊重,感受到被倾听,这种体验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很重视自己,也会同样更多关注你,同时也更有好感。
5、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有多重要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好的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就能带来好的感情,在朋友家人的关系中也适用。
在扎荣次的设想中很早就验证了这一点——情绪半独立于思维,情感可以先于认知。这是因为,情绪会渗透到我们的思维里,快乐的人反应更快,也更容易相信别人、更愿意去关爱他人;不幸福的人更倾向于自我关注和冥思苦想,不同的情绪带来不同的影响,关系到我们对世界的态度和反应,同时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在伊扎德的理论中,提到了不同的情绪具有不同的内部体验,这种内部体验对认知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情绪本身与有机体的内部动态平衡、驱力系统、知觉及认知是相互影响的。
暂时性的正负面情绪,会引起人们对录像中自己行为的判断,而且我们并不会将这种区别归因于情绪改变,只会认为是外在事物确实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情绪确实会给我们看到的世界着色。
可以说,交往动机决定交往行为,交往中的情绪体验决定交往结果,说人话就是你让别人开心别人就喜欢你,让别人不开心别人就讨厌你。钢铁直男和钢铁直女为什么经常被人吐槽,就是因为提供的情绪价值不够,共情能力低。
划个重点:如果你希望对方喜欢你,就提供情绪价值比起物质价值更有效的多,想让别人产生好感,带来好的情绪,让对方和你相处时开心又愉快,对你的感觉也随之变好。
6、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科学依据
在亲密关系的接触中,比如接吻、拥抱等行为会分泌催产素,热恋中的情侣大脑分泌多巴胺。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天然的鸦片,二者的作用下,产生一种激活大脑奖励区域的美好体验,这时候你看对方就是加了一层天然的滤镜,这就是甜甜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