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恋爱对象,早在1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从受精那刻起,个体就开始经历一系列发展过程。
生活中,当我们与旁人谈论起自己的择偶标准时,往往都会出现一些具体的指标,如:身高、体重、肤色、学历或是家庭背景。
事实上,在这些具体标准的背后,我们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原生家庭、人格塑造、自我认知等。
有没有听过一种说法:女儿其实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儿子是妈妈上辈子的情人。其实,这种说法的背后有深层次的心理隐喻。
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很多成年人的恋爱对象选择往往会带有本人父母的影子,甚至可能是父母的翻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你的恋爱对象,早在1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倾向,根源在于父母在童年早期对孩子生理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的恋爱对象,在他一岁的时候(出生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通俗来讲是一种人类心理倾向。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死生父,并与自己的母亲成婚。对于多数人而言,这是对道德伦理的一种侮辱。
批评者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以生物学为基础,导致文化、周围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对人类自身所产生的行为和心理层面上的影响被忽视。
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人类深层心理和童年经历上的挖掘致使其备受文艺工作者批评。
情结的主要内核是,原生家庭中的孩子对异性的养育者有一种天生的依赖感,并在这种情愫形成的过程中会无比排斥自己的同性养育者。
简而言之,男孩对母亲的依赖感更强,而女孩则更依赖于自己的父亲。在成年后,这种对于父母的依赖感会逐渐衍生在自己的择偶上,在选择对象时,一个人的恋爱模式,从婴儿时期的迷恋对象可见端倪。

你的恋爱对象,早在1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此外,我们的择偶倾向除了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和与周围的人的相融性也有关。
举个例子,父母在成长过程中会无形的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因此,我们自身的人格和性格发展与自己的长辈是具有相似性的。
多数人成年后会发现,自己的性格与父母相像,男性会表现得更加依赖母亲,并遵从母亲的所有决定,女性会迷恋自身的父亲,寻找伴侣上也会参照父亲的一些特点。
结果就是,我们的伴侣身上也会有父母的影子,这种痕迹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比如,有些孩子在和睦的家庭中长大,择偶上也会受到良性影响;而那些在幼年时经受过精神虐待等行为的孩子,即使组建家庭后,也会刻意注意伴侣的性格是否与父母类似。

你的恋爱对象,早在1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幼年依赖感

依赖感,主要是个体对特定的人产生的一种长久而亲密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从出生,一直到幼儿时期达到高峰。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依赖对象雏形形成于1-3岁,青春期时达到巅峰。
幼年期间不被重视的孩子,成年后会过分在意别人对自身的评价和看法,也最害怕被忽视。
因此,在恋爱中,通常会选择更在乎自己的一方,试图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爱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并看自己的能力和所能够达到的范围。
这种过程中,他们更重视被关注,以及对自我的评价。依赖性人格主要源于人类发展初期,幼年时期孩子离开父母便不能生存。
在孩子的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求的父母是万能的,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就会自然产生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这类人,对爱的渴求是强迫性、盲目的、非理性,与真实的情感无关,主要在乎是能够得到别人对他的爱和温暖就心满意足,常常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你的恋爱对象,早在1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依赖对象的形成
依赖情感的形成主要在于孩子的本身气质,这一点上是无法被改变的,另一层面则是养育者对个体的教育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心理健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人后对情感的回应也更加理性和成熟;在心理状态焦虑不安,甚至是暴躁的环境中的孩子,想法往往比较悲观消极,在自我需求上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
因此,和睦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所建立的依赖是一种较为安全性的依赖关系,这种健康模式对于他们择偶对象上会更加融洽,并逐步延伸到社会亲密关系中。
在成长过程中,有部分人会自动选择趋利避害,因此,即使在不良家庭环境中长大,也会有意规避不健康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如果一个人的切身环境中没有一个异性和他保持关系,使他能把自己的内部意象投射在他人身上,那么,这种关系的缺乏就会使人更加渴望除自身外所缺乏的东西。
我们爱上某个人,正是由于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对异性和同性之间的依赖选择。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koucai/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