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to do list里有一条是:对于爱情“不主动,不拒绝”。
老朋友拿着所谓《渣男恋爱套路》来数落我——“不主动,不拒绝,不承诺,不负责。怎么回事,你是要做渣女吗?“
我笑,最后一个太坏了,我就践行前三个吧。
没开玩笑,哪怕被朋友说渣也没开玩笑。经历过一段单身日子之后,我对感情这件事也进入了新的佛系的随缘阶段。
说来荒谬,刚工作的那段时间,同事之间相互并不熟识,有人小心试探问我:“维安是不是其实喜欢女的,没关系的,英国文化那么开放...”
我长这么大**次被人怀疑性取向,实在好气又好笑。
笑完之后自我检讨一番,心想大概是因为来伦敦之后实在太于保守的人际交往,并且对各种恋爱小八卦兴趣不大,除了工作讲的都是些猫猫狗狗的日常小琐碎事情,结果给人造成一种”对男性毫无兴趣“的印象。
想来也有趣,既然如此索性践行到底,解释说自己:目前正在”修仙“:无心凡俗孽缘。我甚至为自己创建了一张叫做“日常修仙快乐“的歌单,装的都是些仙仙佛佛神神怪怪的漂浮曲调,以此调侃那些人生中”孤单寂寞的单身时刻“。
欢迎来关注我的歌单(不是
当我开始乐意于调侃自己“不近男色”的孤单生活,心里反而越来越平和地明白:物极必反。
不急不慢不是真佛系,而是对于爱情这件事儿更加挑剔。
换而言之,经历过几场心碎,小小体会过一些情感滋味之后,人在感情面前终究是更成熟了一些,也思路更开阔起来:
不主动、不拒绝、不承诺。如今的爱情其实大概率是这个样子的:
既然单着,就快快乐乐地享受。遇到心动的人,请认认真真地沉沦。既然谈着,就顺其自然珍惜下去。
©️图片作者:艺术家Anna Valdez
不主动,
不主动向寂寞投降。
我见过很多单身的人,无论年岁,都有本事自己过得快快乐乐。
有的人瞧不起他们,觉得是“被剩下”。就我的观察来看,那种越是表面上越是不急的人往往年轻时越有故事。
分离经历得多的人大多不会为一场偶然相遇欣喜若狂了。人嘛恋爱谈多了都是越谈越清醒,越来越不容易被糊弄。
网上有调侃说一些男朋友女朋友谈起恋爱时可敷衍,但我觉得最大的糊弄学大师是爱情本身,因为它常常制造一些错觉——用一些表面的“仪式”让人以为自己遇上了真爱,什么买玫瑰花啊朋友圈秀恩爱啊,这些都是爱的附加品而已,是免费赠送的东西。
值钱的那个反而买不到,得在一次次恋爱中习得。
人要是情商够些,会逐渐在成长里分辨得出对于爱的“需要”和“需要”,用英文分辨起来或许更直观,一种是“want”、“一种是need”。
什么意思呢。
前者是一种”念头“。如同口渴时想要喝水那种“明确强烈的需要”,急于缓解某种需求。但当水分补充完全解了渴,人就会慢慢把杯子放下。
后者是一种“需求”。是你大概不会逢人就说自己的身体百分之七十由水构成,但确确实实脱了水分就死尸难行。
放在感情里也是一样的。
人得逐渐学着去分辨“三分钟热度”和“真心实意喜欢”。分得清自己是否是因为“无聊”就“玩玩而已”,是否是因为寂寞才开始一段关系。
©️图片作者:艺术家Anna Valdez
不拒绝,
不拒绝有可能的心动。
如果遇上了真的让你心动的感情,我劝你别拒绝。
我觉得当下社交媒体有时候让年轻人对恋爱这件事产生了太多的敌意,很多人会把自己不如意归结在:把时间浪费在了和一个人“扯不清楚”上。
我是一个少劝大家”不谈恋爱搞事业“的不潮流博主,虽然我双手赞成搞事业搞学习是人生基础,但我同样会非常坚定地为“恋爱”投上自己的一票。
我承认有碰到人渣的可能性啦!但你没有碰过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人渣呢。
年轻人害怕受伤真的不是好事情。
我总觉得现在的人好像很容易放弃一段关系了,或者说,太害怕自己“亏“,害怕不值得,害怕承担爱情里的“风险”。
所以就如那句话所说的:“你因为害怕结束,所以就拒绝了所有的开始”。
爱情的质地和温度,任何其他的事情还是难以比拟。前段时间《人物》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为什么相爱变得越来越难》,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老师梁永安给出了好些个关于爱情的答案。尽管年逾花甲,梁老师是个一个坚定的”爱情研究者“,他对青年问题保持强烈的关注。
梁永安老师在b站,欢迎大家去关注一下
在那篇采访中,《人物》杂志问了一个我一直很困惑的问题:
“对一个人来说,谈好了爱情意味着什么?“
梁老师回答说:
“两个人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小世界。
外部世界大风大浪,变幻莫测,但是小世界如果是稳定的,就产生了一种温情,让人随时可以在这里把自己的身心安顿下来。整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小世界,这个社会就是温暖的,人心里的戾气、焦躁都会平缓得多。
爱情在社会和家庭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互补和调试作用。如果没有了这个小世界,人生是另外一种方向,也许更自由,但生活的基本感觉是不一样的。“
回想一些过去的时刻,我的确认同这一点。独身有独身的精彩,但两个人也会有两个人一起的温暖。一个人会因为另外一个人的爱而变得更加平和和善良,好的爱情是可以滋养人脾性,改变理解世界的方式。
温柔永远发生在温柔面前。
©️图片作者:艺术家Anna Valdez
不承诺,
不(要太把)承诺(当回事)。
前几天看了豆瓣上看到一个话题叫做:#你所理解的“浪漫的本质”
热评**说,浪漫是短暂的,如果浪漫是一天,大概最长是一天,随时都要面对现实的狂风。
图片来自豆瓣
我觉得“浪漫”没有时限,而取决于你是否勇气可嘉。
小时候我们接受到的爱情教育建立在“王子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叙事之上,而长大后我们面临的困惑反而在于“相爱之后要如何相处和继续下去”这样没有先例的事情。
有的人会寄希望于承诺,钻戒、房子、一纸证书、一个孩子。可是这些东西并不能让两个人好好走下去,至少我见过很多没走下去的故事。
这是说者不一定有心,但听者需要无意的“承诺“年代,每一个人都要做好分离的准备再去相爱。
浪漫依然存在,但它的本质可能是冒险,是赌;
是知道结局大概率是失去却还是想开始;
是知道你可能会和眼前的这个人分开,但依旧选择此刻牵着对方的手;
是你知道你们应该没有“未来”,但依然想要看“未来”这个东西是否会为你而来。
我不觉得这是一种悲观的爱情,相反,很多关系在不确定性中生长得更好。这也是为什么我相信“顺其自然”会是安抚爱情不确定性的好方法。
我曾经历那种忽然一下坠入爱河的感觉,猛然入水无法呼吸的感觉十分刺激,随即耳鸣、呛水,后劲十足,失恋愈合的感觉像是死里求生。
现在的我告诉自己:“如果下次遇见爱情,请你依然涉水投入,但别再不顾一切地一跃而下。”
急切的心容易搁浅,你们又不赶时间,不如慢一点,牵着手在河流里缓步向前,等生活缓潮汐弥漫至你们的脚踝、小腿、大腿、腰部、胸部、脖颈...
你们要一起说很多很多话,说到最后两相沉默,只剩亲吻。
待到玫瑰色夕阳时分,相爱的人大大方方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