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暗号:如果喜欢你,就朝你扔水果

《诗经》中有许多爱情诗,而且有许多非常热情奔放的表达,如《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单从文本出发,这是一个女子大胆的歌唱,毫不掩藏求偶的心声。

摽(biào):一说落,一说掷、抛。有:语助词。

实:果实。七、三: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可理解为树上未落梅子尚有“七成”、与“三成”。

庶:众多。士:未婚男子。

迨(dài):及,趁着。吉:好日子。

今:现在、当下。

顷筐:斜口浅筐,类似簸箕。塈(jì):“揤”的假借字,取。

:说、告诉。

梅子不断坠落,树上还留七成。

想要娶我的小哥哥,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不断坠落,枝头只剩三成。

想要娶我的小哥哥,就趁当下好时光。

梅子纷纷落地,要用簸箕拾取。

想要娶我的小哥哥,赶紧开口告诉我。

树上的梅子由七成到三成再到完全落地,可以看出女子的急切心理。

作为《诗经》中作品,《摽有梅》原先曾是可以配乐的唱出来的。可以想见,一个年轻女子在唱这首诗时,没有扭捏作态,也没有假装羞怯,反而有一种极致的率直和纯朴。

从表面看,这首诗的确是一个女子热情奔放的求偶诗,但是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却历来让人尴尬。

《诗经》在孔子那里有很高的评价,并且位列儒家“六经”之首。孔子说,《诗经》是“思无邪”的,那么,《摽有梅》中的女子的热情、主动之举,又该如何解释呢?

尊奉儒家经典的阐释者们一定要把这首诗“圆”成符合所谓“礼”的规范的。

有人认为这个写这首诗的女子是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嫁出去,是“不待礼会”的、不体面的,因此她写了这样一首诗表达自己恨嫁的急切心理。(《毛诗》以及孔颖达等人观点)朱熹甚至认为女子以适婚未嫁为辱,因此这种在“适婚期”急切求嫁的呼唤是符合“礼”的。

也有人认为,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严格规定下的封建婚姻制度,为了解决“贫不能婚嫁”男女的终身大事,有所谓“杀礼”对婚姻制度进行补充。“杀礼”就是贫下男女可以自由结合。既然也称为“礼”,那就是“合法”的。

周代统治者把青年男女视为种族壮大的生育工具,对男女结婚年龄的规定是从优生学出发的,即“男三十壮有室,女二十壮有嫁。”因此“杀礼”其实是从统治者角度出发的一种“中庸”制度。(清代学者戴震等人观点。)

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用比兴手法,实则写的是君主求贤,而不是女子求嫁。(晚清学者方玉润等人观点。)

可以说,自汉至清,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诗经》备受尊崇,而在自晚清至“五四”,尤其是20世纪后期的“反封建”时代思潮中,《诗经》逐渐被解读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恋爱等建内容。

比如闻一多就曾尖锐地指出:“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的课本;宋人稍好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的把它当文艺看呢?”

《诗经》中的爱情暗号:如果喜欢你,就朝你扔水果

闻一多根据渊博的学识储备,把“摽”字解释为“抛”。女子以梅相摽,正是对心爱男子的一种暗示。

也就是说,在写男女爱情的诗歌中,男子对女子赠送玉佩表示心意,而女子对男子赠送水果表明心迹。

这种风俗在《诗经》中有印证:《郑风·女曰鸡鸣》中男子把自己是玉佩给了爱妻表明自己的真心;《卫风·木瓜》中,女子赠给男子“木瓜”“木桃”“木李”,都是水果,而男子赠给女子的是“琼琚”“琼瑶”“琼玖”,都是玉品。

这个习俗在后来依然有延续,比如曹植《洛神赋》就写他遇见了一个神女,对她心生爱慕,所以解下自己心爱的玉佩送给神女。

而西晋时期的潘岳(字安仁),他长得很美,驾车逛街往往吸引得许多年轻姑娘的爱慕。姑娘们向他车上抛水果,潘岳往往能够满载而归。【长得好看可以轻松实现水果自由。】

《诗经》中的爱情暗号:如果喜欢你,就朝你扔水果

如果喜欢你,就向你扔水果,这是女子的一种“明显”的暗示,想想那个画面,还真是有点萌。梅子、李子这种小水果倒是无妨,不知道激动之下,拿木瓜那样的大水果会不会把情郎砸伤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我们已经可以坦然接受这首诗就是一个女子热烈的求偶诗,而不用再去纠结是否“合礼”。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wanhui/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