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不知道的爱情真相,可能藏在这些经典名著中

说到杜拉斯的《**》,很多人都不陌生。我大学时候读过这本书,印象深刻的是小说开头。我很老的时候,有个年轻男人走过来,介绍他自己,对“我”说:

“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开头非常抓人,让人忍不住读下去。但正文有点难读,充斥着大量的感官、景物描写,很零散和碎片化,当时读小说,注重的是小说的情节,所以并不在意这些写作技巧。整本书读下来,记住了大概情节,以及读后的感觉:破碎、忧伤,又压抑。

那些你不知道的爱情真相,可能藏在这些经典名著中

之所以想起这部小说,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本书——《爱情就是堆积如山的笔记》,作者苏美现居青岛,在青岛某个大学任职。这本书是一本书评集,详细解读了10本中外名著,剖析其中的爱情。

这些名著包括:《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贵族之家》、《老妇还乡》、《**》、《HL时期的爱情》、《蒂凡尼的早餐》、《革命之路》、《钢琴教师》、《聊斋志异》。

 

这些书评写得深刻而专业,但不会枯燥难读,作者有深厚的人生积淀,能透过小说挖掘出很多新东西,视角很独特。另外,她的语言也独具特色,文字幽默犀利,长短句交错,用词也非常精准。

一、详实深度的评论,具有专业视角和深厚素养

看了她的评论,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看小说太潦草,这部书评集有深度,有延展,给了我很多阅读的灵感。在解析小说时,作者会将小说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解读,还会做横向、纵向的比较——和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作者其他的作品进行比较。这能拓宽了阅读的边界,对读者也有启发。

在写到杜拉斯的《**》时,她列举了杜拉斯其他的作品——《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国北方的**》等,这些都是写的殖民地的异国恋情。

在分析小说中“我”这种早熟、生命力蓬勃的女孩形象时,又援引了《飘》中的斯嘉丽、《你好,忧愁》中的塞西尔,这类野性的女孩,不会受限于条条框框,身体里有着生命的本能和欲力,能够野蛮生长。

 

除此外,我在开头提到的《**》难读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也找到了答案。这部小说不是线性时间,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而是遵循人物心理的变化来处理结构,这种处理意蕴深刻:在“我”的世界里,我才是**的主角,在这个爱情故事里,“我”的感受才最重要,所以小说只写“我”的情感变化和感官印象,这让爱情的主题更加凸显。

我看书时忽略掉的那些小细节,苏美统统都挖掘出来,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恍然大悟。比如:故事中的我坐在前往法国的邮轮上,听到肖邦的乐曲,禁不住放声大哭。“为什么是肖邦呢,因为肖邦温柔,正是中国**的氛围。”这么一想,还真是。

小说中对中国人黄色皮肤的描述是“黄金的颜色”,其实也颇耐人寻味。在彼时的历史环境下,殖民地人的黄色代表着低贱,替换成“黄金的颜色”后,渲染了小说中“我”带着强烈物质渴求的欲望。

 

这本书囊括了10本名著的书评,每本书的评论都几乎是篇论文,将小说解剖开来,细细拆解。虽然可能是一家之言,但这种读名著的方法,却是可以借鉴吸收的。

二、用阅历赋予的新视角,从经典中读出新内容

旧书重读有个好处,就是随着阅历的增加,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内容,可能会被你注意到并理解。在读《傲慢与偏见》的书评时,我就有这样的感受。

我是初中时候读的这本书,算是我读得较早的名著。当时也是被开头吸引——“有个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需要娶一位太太。”欲说还休,透露着八卦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睹为快。

这是本很轻快的小说,很容易读。当年喜欢女主角伊丽莎白,她聪明、漂亮,机敏,有主见,和达西的几次交锋表现都很出彩。

当时读书很容易受作者的影响,有些地方觉得不太对劲,但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比如:伊丽莎白的闺蜜夏洛特,除了没有嫁给爱情之外,我觉得她还是不错的姑娘,搞不清楚为什么丽兹(伊丽莎白的昵称)总说她“头脑不健全”?

 

最近读这本书评,勾起我当年读书的记忆。苏美在《傲慢与偏见》的书评中,着重分析了夏洛特这个人物形象,解开了我当年的迷思。以现在的我来看,我能理解夏洛特的选择。

夏洛特和丽兹是闺中密友,她长得不漂亮,贝内特太太就经常背地里讥笑她“难看”,不仅如此,她家里条件不好,而且已经27岁了。在婚恋关系中,实在没什么优势。

当她接受了柯林斯的求婚后,丽兹觉得无法想象,认为她“不懂爱情”、“毫无见识”,虽然这话有点刻薄,但以我当年十二三岁的年纪来说,我还是赞成丽兹的。

 

现在人到中年,却觉得丽兹未免太自我。爱情是奢侈品,并非人人都消费得起,你丽兹聪明、漂亮,还是爸爸的心肝宝,你当然有资本作,有资本要爱情,而夏洛特呢?在家里并不受重视,人穷、貌丑,还年纪大,大概率很难遇到爱情。

所以,夏洛特接受柯林斯的求婚,从自身来看,并没有那么不堪,相反,这是她当时**的选择。

夏洛特真是很好的姑娘,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没有古怪的脾气,也不自卑,相反,她冷静、理智,看得清形势,也放得下身段,她还有种难得的才能,能屏蔽掉负面的干扰,自顾自地把日子过好。所以婚后的生活,她也安排得妥当幸福。放到现在来看,这种女性也很难得。

 

为什么我们提倡要读经典、读名著呢?因为不同的人生阶段,能从书中读到不同的东西。“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同一句话,以前也许一带而过了,今天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现在重读《傲慢与偏见》,就有跟当年不同的感悟,这是因为身份、阅历改变的缘故。

三、语言幽默犀利,让人忍俊不禁

挺喜欢苏美的语言风格,长短句交错,不仅富有韵律感,还能巧妙表达情绪。她的文字幽默犀利,直指人心。用词也很精准,很多游移不定的东西,经过她文笔的固化,就变得清晰且确切。

在《老妇还乡》中,她聊到和魔鬼做交易,信口说道,“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良心不负钱”,让我顿了一下后,忍不住会心微笑。

她写包法利夫人在荣镇和情场老手罗多夫偷情,揶揄道,

小小的荣镇什么秘密也藏不住,两个人调个情出个轨都不得不夹杂着农业展览会的良种猪和粪便肥料评比,牡丹花下晒秋裤真是人生真相,再怎么自命不凡郎情妾意,也得面对这无情的嘲讽和荒腔走板。

“牡丹花下晒秋裤”这个比喻真是让我忍不住笑出声。

那些你不知道的爱情真相,可能藏在这些经典名著中

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不如意,苏美在列举了一系列“得不到”之后说,

“更要命的是年华如惊马奔逃,任你如花美眷也抵不过逝水流年,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精致又典雅,让人真心喜欢。

在写包法利夫人的困境时,她写道,

毫无来由的困局,无从摆脱的现实,无法归因的悲剧,你每走一步都是直线,但最终走出了缠住脖颈的绞索。你回溯来路到底是哪一步导致了今天的四面楚歌?但来路早已早就渺不可见,困住自己的到底是什么?狭隘?恐惧?胆怯?懦弱?缺点?虚荣?还是那颗永远不见底的空虚的欲望之心?那永远无法填满的欲望的孔洞到底从何而来?是人之为人天生携带的缺陷吗?

这段话真是戳中我了。很多时候,我也有这样的不解,但是我无法用这样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类似这样的幽默犀利、直指人心的句子,在书里面俯拾即是。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或转载的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cdnfine#foxmail.com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cntopchat.com/yuehui/1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