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拍成纪录片是不是更好?

《中国机长》,我进了4D影院观影,场景模拟得很逼真,令人不由自主寻找安全带想要保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电影拍得好,只能说特技做得好吧。

简而言之,这是“佛跳墙”的题材,做成了口味奇怪的流水账。

原型实在是太厉害了,根本不必要凑趣编造那么多“挖掘多面人性”的细节。我虽被电影的效果惊吓到,但并未被剧情打动,反而在想这么强的“中国机长”是否拍成纪录片更好?是否只有纪录片的充分调研与客观,才能匹配这载誉航空史册的英雄事件?

中国机长,拍成纪录片是不是更好?

主演的演技是在线的,无论是张涵予的刚毅稳健,还是袁泉的沉着冷静,或是几位年轻演员如欧豪、杜江或李沁,基本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问题出在剧情的拉杂上,还有为了凸显人物的多面性而赋予人物不合理的行为动作上。

中国机长,拍成纪录片是不是更好?

副机长的尬撩

副机长作为被吸出高空、受伤最严重的核心人物,最后竟然自己亲自走下机舱(甚至有点人去席空的寂寥意味),独自去飞机旁边撩妹去了?他是神仙吗?即使是神仙,全国人民瞩目的劫后余生面前,他还能偷得闲暇时光独自漫步去?为了完成他和张天爱的“圆满感情线”而安排这种剧情,实在是反逻辑的操作。

现场的救护人员呢?医生呢?心理疏导人员呢?媒体呢?机场相关负责人呢?所有应该出现的角色全部缺席,就为了给这公费恋爱让条道?

中国机长,拍成纪录片是不是更好?

机场也是有纪律的好吧

“机长不出来我们就不走!”为了体现大难不死的乘客对机长的感激之情,以及烘托英雄的高大,电影里出现迫降以后乘客赖在机场不走的场景,这种处理实在是太幼稚了。机场也是有纪律的,紧急疏散,为医护人员清理出抢救通道,为后勤人员提供检查通道,一切都应以保证机场正常高效运转为前提。真的可以让那么多大难不死脑袋甚至发蒙的乘客任性地逗留在机场?此前集结的那么多机场后勤保障人员、摆渡车、救护车就眼睁睁地看着?看着?

现实情况是,所有乘客被紧锣密鼓地安排到候机厅休息,该治疗治疗,该转机转机,哪有那么多戏剧效果,哪需要那么多戏剧效果?严肃的大事件面前,有条不紊的事务性安排才能和这紧急迫降合理对标。其他的抒情,请善用舆情处理——毕竟事件刚刚过去一年,事实上全国人民都“在场”,网络的沸腾、家属的焦虑、劫后余生与惊魂未定的各类自述……可以讴歌英雄的方式有很多,可惜电影给出的却是最乏善可陈的一种。

中国机长,拍成纪录片是不是更好?

围观群众什么鬼

最不能理解的是关晓彤等人的驱车追飞机,抠图宝贝微笑着落泪的戏份……可以说是十分脱离主线,于剧情毫无建设作用。不是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如果这些航空爱好者用在纪录片里,用以完善多个观察角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剧情电影中就是败笔啊,镜头资源有限,这些角色完全就是杂芜的干扰,毫无必要。

中国机长,拍成纪录片是不是更好?

更露拙的是角色过多,力求面面俱到,实则分散了对主角的纵向挖掘,从而使得人物性格趋于扁平化。也许是整部电影的商业诉求过强,这种企图心聚集起过多的流量明星,为了“不浪费”,就不得不为之安排一些莫须有的戏份,从而冲淡了主线,从而让选取角度“雨露均沾”流于平庸。对比美国的萨利机长,他因鸟击迫降哈德逊也是航空史上的奇迹,最后电影以后续调查作为剧情支点,还原了亲历者精神世界的深刻与多维;而《中国机长》既想兼顾伟光正,又想讨好观众,添补出不少插科打诨的镜头,结果却没有提升趣味,反而是对人物性格的消解,显得有些油腻。

看完电影,让人特想知道那位被吹出机舱外,严重冻伤且耳朵失聪的副机长的心理阴影面积……勇敢坚强且幸运生还的他,经这样艺术加工后会不会被人误会为人拎不清?还有第二机长的侧写,他撩妹撩得毫无差别,从空姐到乘客到自己家老婆,有必要?为什么这两位要成为电影中的油滑担当?

中国机长,拍成纪录片是不是更好?

总结起来,如果电影能少一点俗套该多好。当然,掐头去尾,冲特效与现场感去观影,还是值回票价的——包你短时间内不想乘飞机,除非,那飞机是刘机长开的!

期待早日看到有关3U8633事件的纪录片。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yuehui/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