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本质:为什么说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
作者:中国话术交流网 来源:中国话术交流网 发布时间:2020-10-27 栏目:撩妹套路
这次,我们来配着一首讲爱情的名曲《阿兰胡埃斯之恋》饮下这《爱情的本质》一文吧。
就像卡尼曼所提到的系统1(自动系统)其实早在人类东非大草原上奔走之时就已形成。
人有很多的属性其实也拥有鱼的特征,只是有一定的变化。
雌性鱼将卵子排入水中,便不再过问,等待雄性鱼的精子与之融合,然后由雄性鱼承担养育责任。
只是持续攀升**率与离婚率早已打碎了多数人关于爱情的梦想。
单纯情感上的依恋,其实是很短暂的。据统计,一见钟情,也就是几十秒而已。
真正的爱情,如丁元英所说,“这不是为之而可为的事”。
女孩在年轻时遇见一个喜欢的男孩,总会觉得自己不再可能爱上别人。
女孩又遇过一个很喜欢的男孩子,很巧,她又认为自己不可能再爱上别人。
面对丁元英的拒绝,芮小丹反问丁元英:女人就那么难养吗?
丁元英的回答依然滴水不漏: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是为之而可为的事,能混就混吧。
他没说女人难养,而是从男人本身的属性来谈:淡而又淡?
只是,它不会再以鱼儿的形态,慢慢转变成了哺乳动物。
婴儿得在母亲的子宫内孕育十个月之久,这期间,女人十分需要照顾。
自然机制会有一定的调整,相比雌性鱼的决绝,男人是不能绝情而去的,要留下来和女人组建家庭。
现代社会,人们也会举起道德的旗帜来讨伐你,甚至将抚养孩子写进法律。
但是,依赖道德与法律,是不够的,它们的性质更多是事后诸葛亮。
爱情的本质,其实是在婚姻关系建立之前,女人考验男人是否忠诚与强大的一种手段。
除非女人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那个男人是值得托付终身的,否则女人不会轻易出手。
而且,这个过程,还必不可少,而且,越是文明化的社会,这样的过程显得愈加复杂。
一方面,女人在天性中进化出一种强大的择偶直觉。一方面,男人也变着花招来展示自己的优势。
原始部落的女人,天然其实就能辨别哪种男人是符合共同抚养孩子的。
她的情感与直觉远比男人要敏感与细腻,因为她们不仅要选择男人,更要感知婴儿发出的微弱需求。
但是文明社会不一样,文明是在人类的认知革命之后,理性得以飞速发展的建立的人类规则。
从此,男权社会正式确立,女人开始成为男人的附庸,女人开始打扮得艳丽无比来“勾引”男人。
纵使在四处喊着“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女强人确实多了起来,我们也无法不承认一个事实,绝大部分女人还是接受着“相夫教子”的使命。
而且,女强人多半也已经能拥有男人擅长的理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雌雄同体。
也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在男权社会中成为有力的社会资源的竞争者。
这样的女人,她们更渴望的,可能是权力,而非单纯的爱情。
有了这些了解,你也许会开始知道为什么芮小丹与丁元英之间的爱情是如此深刻了。
**,我们来进一步剖析他们之间的爱情范式:为什么丁元英最终接纳了芮小丹?
只是在此之前,我们还得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
芮小丹倒了一杯啤酒递给丁元英,说:“我不能喝酒,你喝”。
丁元英心里明白这是揭幕的前奏,于是坦率地说: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说了一句很神神叨叨的话: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
老实说,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对形式逻辑的表述,其实这句话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事物的质。把对象看作是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辩证逻辑从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结中考察对象。
通常意义上的形式逻辑已经不是感性层面的含义,而是理性层面对现象的反思过程。
其实是想说,丁元英这里指的形式逻辑并不是传统逻辑意义上的形式逻辑,而是指偏重日常意义上的系统1(《思考,快与慢》作者卡尼曼提出)。
韩楚风对芮小丹有过丁元英关于女人的一个侧面描写:元英害怕女人是怕到骨子里了,教不得,斗不得,还不如花钱嫖娼来得明心见性。
结合丁元英自己的表达,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丁元英害怕的,不是女人,而是女人天性中的“形式逻辑”。
而形式逻辑又是理性的推理方法,这里不就出现了矛盾吗?
从而,他所指的形式逻辑,其实是不用推理的直觉,它是情绪的。体现在女人身上,就表现在情绪化以及由情绪泛化后的过于丰富的情感。
这是为什么丁元英说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的根本原因。只是,这里用形式逻辑并不十分讨喜,而且很容易迷惑读者。
如此来讲,说男人是形式逻辑(传统逻辑)的典范,也不为过。
以下,我用通常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来表述女人和男人,其中,感性代替丁元英所说的形式逻辑,而理性对应辩证逻辑(当然,理性不是光指辩证逻辑)。
感性与理性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在于:感性倾向于用主观的感受对特定事物的表达;而理性可以超越主观立场进行普遍性的表达。
或者,往更深层看,这个问题可以帮我们理解为什么离婚率会这么高。
比如,你向女人问路方向,他们倾向于往“向左向右”这样说;而男人倾向于往“向东向西”这样说;(这里我说的是一个方向,从统计学规律来讲,倾向于此)。
女人倾向于从主观的感受出发,比如,向左向右。男人恰好相反。
从而,女人对过程情有独钟,你要问一个女人为什么要逛街?
这也解释了马云为什么永远要站在女人的立场讲话,因为,淘宝靠女人撑着。
注意,我这里是说的统计规律。也就是说,不讨论个例。
“飞流直下三千尺,凝似银河落九天”, 中国人听来……美极了!
从而,对于“性”的需求,韩楚风直接说:还不如花钱嫖娼来得明心见性。
这是韩楚风对丁元英这位朋友的深刻理解(参考《人生得一韩楚风,足矣》)。
不过,不要误会。我上面只是在表达,男人普通更有理性的意识,而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有理性的能力。
这是需要先天的天赋与后天训练的。丁元英所受的教育与从事的工作正是需要他的理性能力,加上天赋,他可以在股市里真正可以玩得转。
对于一般人来讲,其实根本没有理性能力,不管男女,只是男人后天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从而,大部分婚姻,其实就像《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样,勉强相互理解,但又不能彻底理解,矛盾不断,量变引发质变,在没有“夫为妻纲”的新社会下,离婚率不断攀升,却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
相反,在中国,越是传统与落后的地方,离婚率越低。大家可以去验证一下这个规律。
丁元英又是一个极端理性的人,从而,他也必然从骨子害怕女人。
只是,丁元英最后接受了芮小丹,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冲冠一怒为红颜,并非是真正的爱情,吴三桂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名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
丁元英对于理性是有极致的需要的,从而,他一直活在「应该」里,而不是「我想」里,这点,我在《一部《天道》好就好在一个「该」字》里讲得很清楚了。
从表面上看,理性与感性是相对立的,从而,丁元英要找一个对理性有需要的人,才能长久,要不然,也可能只是一夜风流事罢了。
正本溯源之后,我们再来看为什么丁元英接受了芮小丹。
「对理性有底层需要的女人」与「对感性有实际践行的男人」有可能产生真正的爱情。
如果两个人要能长期共渡,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两个人都能理解彼此最底层的需要。
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理解,而是,对方的底层意识本来也是自己的需要。
男人的天性是理性的;女人的天性是感性的。(这里,我们要往极致的方向思考,因为人有感性与理性的两面性,只是男人偏弱,女人偏强,我们只考虑统计意义,而忽略特殊个体,比如,现实中也有很多妇女之友)。
而如果,一个女人,对理性有着强烈的底层需要,那么,这个女人就能从骨子里对一个极度理性的男人有着深刻的切肤理解。
这种理解,不是语言上的“我知道了”,而是会化入情感的连接。
正是这种理解,芮小丹才特别想疼丁元英:她感受到了丁元英最底层的渴望,也从丁元英身上看到了自己。
丁元英先是说: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
在芮小丹的“那一脱”之后,丁元英极其诚恳地说道: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而装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你这样做,是基于一种对应的人格,谢谢你能这样评价我。
“淡而又淡的名贵”与“雄性文化的魂”的内涵,其实是一回事。
它是指,男人被剥离了本能之后的本在。我们都知道,性快感是为了执行上帝的繁衍算法而被赋予的一种强烈冲动,但是,无论男女,如果只有性快感,其实与动物无异。人,被赋予了理性,除了懂得控制外,可以借以进入深度思考之状,然后直逼本质。
在这里,丁元英理性地看到了本质:芮小丹的裸体,虽然是为了给丁元英的,但是,正是对丁元英深层的理解,她知道丁元英是不会在没有确立真正恋爱关系占有她的。
因为,理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会遵照事物发生的规律而行。具体表现,就是一种契约。
面对美色,丁元英也有花天酒地那一套,那是一种纯粹的交易,这里,丁元英也是遵守契约的,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而他从精神上拒绝了芮小丹,却从身体上占有了他,这违背了他的契约原则。
虽然,丁元英也无法无视本能:在接受了芮小丹后的当晚,他们就睡在了一起。
而在芮小丹履行程序的那晚,丁元英克服了本能,正是证实了芮小丹的判断:丁元英是一个有贵气人格的人。
只是,丁元英自己也做不到芮小丹所要的那种标准,加上重构生活模式的麻烦,他选择了拒绝。
而“淡而又淡的名贵”,不也正是剥离了男人本能之后的本在吗?
所谓的本在,就是这个人原本生命中所追求的价值。性,是所有人的本能,是上帝进化算法下作为数据的人的共性。
但,人还有真我层的本来。丁元英的本来中,含有一种对真理的追求。
道家的“道”、西哲与科学的“理性”、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缘起性空”……
这里,万物很重要,也就是说,理性、慈悲、道……这些观点,都是对万物一视同仁的表达,从而《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一种爱,一种大爱到不爱地步的“大爱”。
芮小丹的悲悯,其实就是天性中的一种大爱,王阳明死时、当她打死一个逃犯时,没有恐惧也没有豪迈,只有爱,这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大爱。
丁元英的理性也是一样,只是他无力也不想改变这一切,丁元英的“该”,对谁基本都一样,对叶、冯、刘都是一样,给刘冰空袋子,还是一样,只是这种理性中,少了一些悲悯,让人感觉缺失了些许温存而已。
从而,理性与慈悲(悲悯)从本质上讲,只是大爱的两个方向。
只是丁元英的大爱显得更冷峻,而芮小丹的大爱更有佛家的悲悯,更有温情。
这样的两个人,当然极有可能走得很远,也极有可能触及真正的爱情。
首先,理性本来就是很难练就的能力。真正会的,也并不十分多,更多是知道一些,但不够系统与全面,或者,只是有理性的意识,面对具体的问题,没有理性的方法论。处于一种想而不能的状态。
其次,就算有理性的男人,不是女人无法理解真正的理性,就是男人无法做到真正的感性。两性之间,总是差那么点意思,而差的那点,正是矛盾的起点,通过量的积累,终究会质变。
结论,爱情发生的概率变得十分的低下,更多的婚姻是在《婚姻法》与道德的两重维护之下才得以继续的。
作为一个男人,当然渴望能有对理性有底层需要的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当然也渴望能有对感性有实际践行的男人。
也就是说,如果,你学不会理性,你对爱情的本质认识其实都是不够的,理性,已经成了当下成长的基本功。只是,这种基本功,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学会并掌握了。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话虽然经典,但是,通常意义下的爱情,不过是自然机制下繁衍的保障措施之一,它用以对人类这种思绪万千的物种前置考验,特别是女性对男性忠诚与能力的双重试金石。
爱情,从来都是有招有术的。从而才显得丁元英与芮小丹的爱情特别可贵。因为作为形式逻辑((用剧中所用的语言))的女人与辩证逻辑的男人有天然的对立性,如何实现统一产生真正的爱情?
我的答案是,只有两种可能:「对理性有底层需要的女人」与「对感性有实际践行的男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上彻底理解。不要小看这句话,很多人以为自己需要,其实只是附庸风雅与从众,但自己头脑里意识到的,其实你的潜意识未必需要,从而,一定要正确地认识是自己底层需要,还是只是一时好奇?
丁元英的理性与芮小丹的悲悯,正是大爱的一种特征,他们的底层有着相同的诉求,这让他俩都有对真理追求的不同表达:丁元英的厉害之处在于“知”,芮小丹的厉害之处在于“行”。从而,丁元英说芮小丹自性本来,无需知,而他一直在参禅的方式修行。
方法不一,却殊途同归。这是为什么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能持久的要根本原因。
人没有那么多选择,真正的爱情很稀缺,偶然性很高。从而,婚姻本质上讲,更多是一种相互扶持的契约。有相处得非常良性的,也有艰难维持的。大部分的爱情与婚姻,其实是一种技术。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或转载的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cdnfine#foxmail.com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cntopchat.com/koucai/1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