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里的爱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你

古时候的爱情,总是让人无限憧憬,那时候,车马慢,书信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所以那时候,圆满多,遗憾更多。古往今来,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揉进诗歌里,纪念逝去,但更多的,还是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

徐徐翻开案头的唐宋诗词集,在岁月的流光里徜徉。与神交已久的古人轻轻擦肩而过,品读他们留在文字里的悲欢离合,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动。阅读真正的美好,就在于让你历尽千帆过后,依然相信这短暂的生命里有超越时的力量,还依然相信爱情的美好。

一、白居易与湘灵: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公元782年,白居易11岁,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后来情窦初开的两人,便开始了甜蜜的初恋。

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二十七岁的白居易离开了他的湘灵,这时的湘灵二十三岁,一朵花开得正艳的时候。湘灵送了他一双鞋,作为两人的定情礼物,约好了再见面的湘灵说:“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白居易说:“有**终成眷属。”

贞元十六年(800年)初,白居易二十九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官宦之家怎能娶平民的女儿呢?母亲的态度是坚决的。贞元二十年(804)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为了断绝与湘灵的来往,母亲坚决将家迁至长安,他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期间,白居易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想忘忘不了,想去找不到理由,身上长不出翅膀,白发长满了头,爬上最高楼,暮色无边,两眼茫茫。真真是活活地受煎熬啊!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R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37岁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他将绝望的爱和对湘灵的感情写进了千古名篇《长恨歌》中,表达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痛。

元和六年(811年)白母离世,白居易为母丁忧回到渭村,连续的阴雨加上深秋的冷夜,白居易想起了不知身在何方的湘灵。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已到中年的白居易对湘灵仍是刻骨铭心的思念,思念的滋味是望眼欲穿,是肝肠寸断,是独自咀嚼孤苦。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时白居易已经四十四岁,与白居易分离后一直未婚的湘灵也四十岁了,两人相拥而泣。当年的相爱,形影不离,怎想到落入如今的境地?命运啊,为何要这般捉弄人?白居易挥笔写下《逢旧》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元和十一年的春天,白居易晾晒衣物,忽然看到了那双鞋,和湘灵相处的往事一一袭上心头,思绪翻腾,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了《感情》一诗,“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四十五岁的白居易拿着这双鞋子,摩挲不已,睹物怀人,只有无限的悲伤。一双鞋子能紧紧相连,而人却是劳燕分飞。

年后,公元824年,白居易五十三岁,白居易从杭州刺史任上去职回京途中,去符离探望湘灵,那个当年的邻家女孩已经不知去向了。这段长达四十四年的爱情悲剧,最终寂寥落幕。

二、元稹与韦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聪明过人,少有才名。

  在历史上,元稹是个多情的才子,是写诗给妻子最多的人。他的一生写了很多关于自己妻子的诗,仅流传下来的就有着三十多首,而在这些诗之中写给他的妻子韦丛的就有着十六首。由此可见元稹对于韦丛的深厚情感。

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考

韦丛的父亲也相信元稹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将来一定会大展拳脚,于是便将自己的小女儿韦丛嫁给了他。在婚后韦丛就跟随着元稹过起了清贫的生活,无怨无悔,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不让元稹有后顾之忧,专心的读书。从元稹韦丛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韦丛的知书达理,端庄贤惠。因此再后来的时候,元稹总会不由想起自己的结发妻子韦丛。

以韦丛的家庭背景,下嫁给元稹对于当时的元稹来说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样。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富贵之地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

他们婚后的生活虽然拮据,但习惯安逸高门生活的韦丛并不贪图荣华富贵,相反她任劳任怨、贤惠持家,韦丛和元稹七年的贫贱婚姻生活虽不富裕但相敬如宾、温馨甜蜜所以元稹在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无奈造化弄人,元和四年元稹升任监察御史,困苦生活终于熬过幸福生活即将开始时,韦丛却因病去世元稹悲痛交加写下了《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悼亡诗来追思亡妻。

离思 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对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韦丛与他同苦七年,却在他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离开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爱妻,以及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思念。

三、李商隐与王晏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公元837年的一天,已登进士第的青年才俊李商隐受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来到他家里做客,认识了王的小女王晏媄。第二年李商隐接受了的聘请,做了王茂元的幕僚。王晏媄爱慕李商隐的才情,王茂元也非常欣赏的才华,自然就赞成李商隐和王晏媄相互爱恋,相识一年多就喜结良缘。

这一年李商隐二十五岁,王晏媄十五岁。两个人一个是大家闺秀,聪慧美丽;一个是满腹经纶,无限才思。两厢倾慕的才子佳人心有灵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新婚燕尔,琴瑟和谐,诗歌里满是甜蜜与惊喜。李商隐出生贫寒,九岁丧父,跟随叔父学诗作文,聪慧懂事的他很早就担起养家的重担,后来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与教化学业精进敏感自尊的穷书生能得到王晏媄这样的大家闺秀的青睐,李商隐惊为天人眷顾。

家已成,业未立。李商隐要去长安参加了朝廷吏部举办的授官考试。长安之行仕途不顺,李商隐又回到了泾州,与妻子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开始了四处奔波的生活从京师校书郎、河南弘农县尉、秘书省、守孝、秘书正字、远赴桂林,李商隐的仕途走的跌宕起伏。

李商隐和发妻聚少离多,王晏媄自己支撑一个家,为李商隐生下了一儿一女。夫妻分离,书信往来是寄托相思,挂牵的**方式。

那一年,他远赴桂林任职,回来途中,几经波折,借道巴蜀,正好遇上巴蜀连绵不休的大雨,使得行程被误,羁旅巴山途中。妻子王晏媄得知丈夫消息,千里外托人捎来书信。信里的叮咛与深情,让李商隐在巴山秋雨的深夜,万千思念,无尽的凄苦孤独涌上心头。

无法回信,又无法尽快回到妻儿身边,想想自结婚后和妻儿总是短聚长别,感慨万千,歉疚无限。和发妻每次短短相聚,总是缠缠绵绵,共剪西窗,秉烛夜谈,执手相看泪眼。提笔一挥而就,一首千古绝唱就这样诞生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大中元年(849年),他赴江西任职,这一去就是两年,与妻子的联系也只有书信。实际早在大中元年,王晏媄的身体就开始发病虚弱,但是始终没有把实情告诉丈夫。大中五年春末,她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给丈夫捎去一封信,希望他早些回来。可是王晏媄拖着病体,最终没有撑到丈夫回来,就撒手人寰。

李商隐收到发妻的信,租了匹快马,日夜不停的往家赶,但还是晚了。悲痛之中为自己发妻写下了《房中曲》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妻子离去,李商隐万念俱灰,惆怅哀婉。只有好好抚养幼小的一儿一女。带着对妻子无尽思念,几年后携儿女,抱发妻的遗骨,回到了老家郑州。年仅四十五岁抑郁病故。

这就是李商隐和王晏媄的爱情,爱一个人,就是一生。如果不是李商隐仕途坎坷,和妻儿聚少离多,王晏媄也许不会早早离世,整日带着对丈夫思念和挂念是何等残酷。王晏媄不走,李商隐也不会走。

李商隐不是依附朋党的庸俗政客,他是钟爱妻子情感细腻的伟大诗人。

四、苏轼与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公元1054年,偏僻的四川举行了一场毫不起眼的婚礼男方名叫苏轼,青神县中岩书院的学生。新娘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王弗,这一年,刚满十五岁。

在王弗看来,苏轼是一匹多情的野马,很需要她的驯导。喜欢无拘无束的苏轼离开家乡之前,很喜欢呆在岷江边的王方家里。那里有古庙,清溪,但更多的是王弗设置的陷阱。王弗常常炒瓜子炸蚕豆给苏轼吃,同苏轼坐在茅屋外聊天,还陪他去不远的瑞草桥畔野炊。王弗安排的都是苏轼喜欢的生活方式,这给了新婚的苏轼一个误导,苏轼傻乎乎地大口喝着美酒,却不知王弗的游戏秘诀在一个“栓”字——只要听话,认认真真地读书,她是愿意做厨师和玩伴的。这就是苏轼所能拥有的全部浪漫。

王弗还要扮演红袖添香的角色,她的父亲是乡贡士,大约有点儿家庭熏陶。苏轼以为王弗给予他的是爱情的浪漫。苏轼跃跃欲试地要把王弗也当成一本书来读,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宋朝夜晚啊。可惜苏轼又错了。王弗不睡觉,陪苏轼一夜一夜地熬着。

这一年月,王弗去世了,年方二十七岁,留下了一个岁的儿子。突然残破的家庭让苏轼很伤心

第二年,苏洵也死了。苏轼将二人运回故乡安葬。苏轼在坟墓周围的山坡上种植了松,同时也种下了一丝牵挂。自此以后的10年,苏轼的心里都装着这片坟地这片松林。的确,王弗需要牵挂。冷峻清高的苏洵是不会成为她的谈伴的,婆婆程夫人肯定又在忙着大事,她除了凄凉还是凄凉。苏轼多次在梦里遇见王弗,醒来都异常难受。曾给予他实实在在生活的王弗,死后竟然带来了如此刻骨铭心的浪漫思念。苏轼又寻找回来了婚前的那种心态。不过苏轼每次都不知该对王弗说些什么,他心也乱,头也乱,不能乱说,不能不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晚上,他再一次梦见王弗,终于想清楚了要说的话,这就是凄美绝艳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深情的悼亡词,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应该提起的生活往事。苏轼一门心思只要王弗就坐在小轩窗前,为她梳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愿,却是一个时代都不能给予的奢侈。没有人会想到,这就是名满天下的苏大学士年来的所思所想。看来苏轼一点儿没变,还是那个追求浪漫爱情的苏轼,他就这样一意孤行地情意缠绵着。**不同的是,他比从前勇敢了许多,勇敢到当着天下人的面说那些令人脸红的情话

流泪的苏轼,让这个民族都多了一份温情和天真。王弗坟墓的那抔黄土关闭了一个平凡女子的故事,却吸引了无数男子的真纯目光。王弗不为苏轼而生,但为苏轼而死,死了就完完全全属于苏轼了,她的美丽**次具有了飞越时空的质地。这种美丽去掉了她活着时的庸常和琐屑,是一个女人一个男人纯粹爱情的承诺。直到今天,我们还看见一个身影正在跨进苏轼翠竹掩映的大门,虽然这只是一个安慰性的造型。

数年后,苏轼与世长辞,他的梳妆残梦永远地留在了王弗墓地明月之下松涛声里。

五、李清照与赵明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卒年不详。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李清照的成就和生命中的两个男人密不可分。**个是他的父亲,教她读书识字,第二是爱她的丈夫赵明诚,鼓励她创作,并且把她的作品拿给其他人看,李清照因而被世人所知。夫妻的最高境界应该也不过如此吧。有着志同道合的兴趣,互相鼓励,相互成就。即使是在现代化的社会,像李清照和赵明诚这样的夫妻也是令人羡慕的。

  结婚时,在太学读书,尚无俸禄。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质衣,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当时,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寺内可容万人贸易,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灯前对坐,说说笑笑,摩挲展观,无限浪漫与温馨。

  闲暇之时,他们赏花赋诗,倾心而谈,有时还会玩上些智力游戏。他们斟上香茶,随意说出某个典故,猜它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者饮茶,不中者不得饮。每次比赛,李清照总是赢。当赵明诚抽书查证时,李清照已满怀自信地举杯在手,开怀大笑,直笑得茶水溅出了怀子。

  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倍觉思念与伤感。“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醉花阴》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道尽离别之情,相思之苦

李清照婚后在京城度过了7年快乐时光,他们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鸣,浪漫而又高雅。正当他们埋首书斋之际,政局却发生了地震般的动荡,其父李格非与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谓“元佑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徒。而这个案件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审判的。李清照便亲自写诗给自己的公公。三天之后,家产被封,自己的丈夫被罢免官职。

于是,她一同丈夫去故里青州居住。在青州的十年,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每得一本奇书,夫妻两人便共同勘校整理,得相应的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评价。此时的夫妇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考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夫妇二人一心于金石书画,收满了余间大屋

公元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四年后,赵明诚在湖州任上因病亡故他们将近三十年的美满爱情画上了句号。  

此后,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皇帝最后回到杭州。李清照一路追随,雇船求人,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途中,她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她独自漫步在落叶黄花之中,无边的寂寞阵阵袭来。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终于凝结成浓缩她半生痛楚的绝唱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卒于何年何地无人知晓。在历尽悲欢、荣辱之后,她在寂寞凄凉中悄无声息地结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日夜怀想、万分留恋的京都汴梁。

六、陆游与唐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十九岁那年,陆游从老家前往临安参加考试,借住在舅舅唐闳家中待考。唐婉是个聪明灵秀,温柔娴静,饱读诗书的才女。他们从小就认识,分别数年后,当风度翩翩的陆游再次见到温柔娴雅的表妹时,两人的内心早已波澜壮阔,心动不已。

第二年元宵佳节,临安城内热闹非凡,陆游带着唐婉看花灯,两人在艳丽明亮的花灯下,吟诗作对,谈天说地,情义蔓延。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后陆母以成婚多年,仍无子嗣为由强令陆游:“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

十年后,在仕途上坎坷不顺的陆游为了排遣愁绪,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作他人妇。

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那边唐婉的丈夫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世情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可怜如唐婉啊,鼓足了勇气诉说了自己的思念成疾,却再也经不住心灵的折磨,没过多久就抑郁而终了。陆游听闻之后,悲痛欲绝,那种失去一生挚爱的痛楚,让他永生难以释怀,那次不期而遇的地点“沈园”也成了他一生魂牵梦绕之地,承载着无限的爱意和思念。  

很多年过去了,陆游不再是那个翩翩少年,唐婉的倩影也已经离世四十年了。一头白发的陆游再度来到了沈园,故地重游仍然是禁不住思念之殇,热泪盈眶。

一点红尘,几多无奈!唐婉的一滴眼泪,缠绵悱恻了陆游的一生,“挚爱”两字写出来何其容易,但谁人能体会爱情之苦,初识惊艳的《钗头凤》细细品味忍不住红了眼眶!

其实,人生何所谓圆满?细细想来,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都是遗憾,因为失去所以铭记,因为遗憾倍感珍惜。

佛说,前世千万次的回眸,才换来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么,与你今生的一次爱恋,足以成为温暖我来世的回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难以忘怀的人,虽不经常想起,却从未忘记。当时光流转,岁月不再,某一刻突然想起,却悄然泪湿沾襟。

从《诗经》的质朴热烈,到唐诗宋词里的悱恻缱绻,爱情都是文学里最璀璨耀眼的珍珠,熠熠生辉。历经时光的淘洗和涤荡,它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慰藉,将永远温暖和陪伴我们,一路向前。

乙丑年孟春于桃花岭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或转载的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cdnfine#foxmail.com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cntopchat.com/koucai/1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