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沈奕斐教授最近受邀在腾讯学院做了一期分享《这个时代,爱情和婚姻不重要了吗?》。同事表示这个课程的上座率惊人,且在线上评论区提问的同学就超过了100位。
想了想,每次夜聊的时候总是会和朋友们聊到感情问题,确实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实践和困惑吧。
去年的时候,我有认真地思考过爱情和婚姻的议题,写了一个很长的文档(误),花了一些时间去想自己到底想要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甚至也想过,如果一直没能开展一段排他的亲密关系的话,那么也要做好孤独终老的思想准备。
我也会经常被问,喜欢什么样的人?我一般都会说不知道,但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是因为如果我按照真实想法去表达,这个问题就变得太抽象了,反而很可能会让聊天进程变得极度艰难。
**次知道沈奕斐教授,是因为她和“新世相·光之来处”合作出品了一门社会学爱情思维课。因为正好去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就系统地把这30节课学完了,觉得还是蛮有收获的,借此还顺藤摸瓜,在小宇宙听了她和商老师的播客,以及好几期她受邀作为嘉宾的节目。
这次的直播课程,我整体看了一遍回放,有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学爱情思维课的观点,但也精简了原本课程里面非常多的理论内容,以及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问答。
我问社会学专业的同事,听完课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同事表示,感觉自己像是回到大学校园又复习了一遍理论知识,也提到了沈奕斐教授的两个比较重要的观点,这两点在她的爱情思维课里也是一以贯之的。
一,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害怕不确定性”而变得回避,不愿意走进一段亲密关系里面。因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面,我们总是努力抓取确定性的东西。爱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存在,然而失控会让我们感到不确定。
我经常跟朋友说,自我暴露是一场冒险。小猫也只有在感到安全的情况下向主人露出自己的肚皮,更何况一个人要向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逐步靠近,袒露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每每在这样的时刻,我总会深深感到爱给人类带来的软弱。但是当对方全身心地接纳了你,你惊讶地发现自己抛过去的球,对方居然能接住,你又会充满被理解的感恩之心,在这种时刻,爱又让你变得更有力量。
爱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恩典。
大家总是说,嫌麻烦不想恋爱,觉得一个人更加自在轻松,但我现在会觉得,那很可能只是一种企图自洽的归因,更多时候,我们是担心自己付出的真心得不到珍惜和回应吧。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面也提到,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得。
二、爱情存在新旧脚本的冲突问题。经济发展太快,而文化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一个被“压缩”的现代化进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基于家庭利益的“旧脚本”和现代基于个人利益的“新脚本”就会产生冲突,前者的婚姻是宿命,是熟人社会的默认规则;而后者的婚姻是选择,是现代社会的自主人生。
除了同事提到的这两点,沈奕斐教授也提到,在男女脚本上,其实现代社会也存在着新旧的冲突。比如说,社会对男性的传统角色是更加强化的,对原始积累(特别是财富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女性的角色则产生了更多的变化,开始对独立自我有更多的觉醒和诉求,但同时又面临社会对女性传统角色的压力,比如相夫教子。
沈奕斐教授在课程里面也提到了不少非常具体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议题,比如爱情选择的常见误区,处理差异是爱的核心问题,独立的我们如何与他人形成连接,爱在长期关系中是一种能力等等。
最后,还是摘录一段沈奕斐教授的分享总结语吧:
爱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好奇心,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爱情的真正目的是让你踏上寻找真正自己的旅程,然后通过碰撞,不断地形塑自己,形成连接,打开你对亲密关系的想象,打开你对生活的想象,体验有趣的人生。
对孩子来讲,被爱就是让他充满勇气去面对这个不确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