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重男轻女的亲爱的父亲啊

——写于第一个没有了父亲的父亲节

我和我的亲人们终将失散在这人世间。

我的至亲至爱里,最先失散的人是我的父亲。

今天是微信朋友圈里热热闹闹的父亲节,对我而言,却很凄清。因为,我和我的父亲失散将近一年了。

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逝去是个过程,因为这种死别的滋味会经常在你心底里泛起,让你一再地意识到,他真的不再能见到了。

我那重男轻女的亲爱的父亲啊

 
 

 
 

有一件事,我永远没有机会与我的父亲当面和解,那就是他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他自己也因此至死不能得到彻底开解。在他临终前几日的病榻上,他对我说:“你要是个儿子,我们(指他和我母亲)就更好做了。”我心下凄然,装作哂笑道:“我如果是个儿子,你未必有这么好呢!你想,我如果是个儿子,肯定是忙着奔自己的事业去了,哪能像现在这样守着你呢?女儿才好呢,照顾得贴心。”父亲不语。

我理解其实父亲的话里有两重意思。一则,他认为假如我是儿子的话,为父母养老送终就更加理所当然,让女儿承担过多赡养责任,在他的观念里总是有些别扭。二则,他遗憾我没能生个儿子,若是能为夫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他会觉得更光彩更圆满。

当年,我的父母头胎生下儿子,据说我父亲跟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生了个儿子,我够本啦!

第二胎生下我,算是儿女双全。

第三胎原本是期待再添一个儿子的,结果来了我妹妹。

总之,没亏。

我的叔叔婶婶连生七胎、为生儿子锲而不舍的艰苦过程当中,想必有着我父亲的默默支持。

我的小姨赶上计划生育年代,只生了一个女儿。很多年里,老是听父亲在和小姨夫推杯换盏之际,半真半假地劝小姨和小姨夫悄悄再生个儿子。

亲戚小辈里谁家头胎生了儿子,他便替人高兴,若是生的女儿,他就忍不住会流露出惋惜之情。

我的父亲出身贫苦农家,虽在省会城市上大学,但是在偏僻小县城工作了一辈子,他的某些性别观念始终还停留在小农时代,陷入了迷宫似的,怎么也走不出来。

很多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出来的女儿们,一辈子痛恨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伤害。

对我而言,伤痕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也明白,观念是观念,父母是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和烙印,人的观念如果想挣脱个人的生存环境是很困难的,好比是拽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地球一般,由不得人也怪不得人。

重男轻女的我的父亲,我料定他会把他的所有财产一股脑儿留给他的儿子、孙子。他知道,女儿们不缺,更不会争。但是,母亲把他的抚恤金也分给了我和妹妹。事实上,父亲把财产的处分权留给了母亲。

尽管父亲一辈子摆不脱重男轻女的观念,我也有过怨念。但是,这一切,与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爱相比而言,都已是微不足道了。

我那重男轻女的亲爱的父亲啊

 
 

 
 

我的名字——胜兰,取得有点奇怪,与“胜男”谐音。其实,是巧合。“胜”是依我哥哥姓名中的第二个字,“兰”是因为我的堂姐们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都是“兰”,如此合成而来。

偏偏这个名字还挺励志,一方面与“胜男”谐音,另一方面暗合了“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名言。我成了一个好胜的女子。父亲也鼓励我的这种性情,甚至常常会用言语刺激我上进。

父亲的重男轻女观念,毕竟不完全等同于旧时代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他希望我能有出息。

父亲认为,儿子是自己家的,女儿终究是要嫁到别人家的。一个女孩子,想要嫁得好,自身条件很重要;嫁过去能不受欺负,还是自身条件很重要。更何况,女孩若能嫁得好,不但自己幸福,还能帮衬娘家。自身条件如身高长相是生就的,用不着太介意,人自己可以掌握的改善命运的关键在于读书,这是他希望我努力学习的主要动因。为此,他曾特意带年少的我去老家农村观摩我二堂姐的出嫁礼。

二堂姐小学二年级就辍了学,出嫁时还是个小女生,成婚那天哭得昏天黑地(后来才知,老家有哭嫁的习俗)。我眼看着一担担猪肉挑进家门,痛哭流涕的二堂姐接着就被人背出了闺房,仿佛是被猪肉换走了似的。

我自然不希望这样的出嫁,情愿单身一辈子。

父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恐吓”我道: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被这样嫁掉的。

父亲说,在老家,家族里的女人被人瞧不起,希望我能争口气。家族中的女人,除了我早逝的祖母和总生女儿的婶婶外,主要是指我的亲姑姑和堂姑姑们,没有文化,没钱没地位,在婆家受人轻慢。父亲看着生气、疼惜,却又无可奈何。

若干年后,在父亲的不断监督和激励之下,我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又再考上研究生。考取研究生那年,父亲极力主张让我回老家祠堂里摆一回酒席,还放了一场电影,因为我是家族中第一个女大学生、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父亲认为此举可以令家族中的女子们扬眉吐气,也将有利于堂妹们今后择婿。

说来有趣,虽然我家婶婶第七胎才生出儿子,但堂姐妹们出嫁后个个都生了儿子,大都是头胎。父亲曾得意道:“你叔叔家的女儿,人家抢着要了。”

读研的最后一年,将近24周岁的我恋爱了,对象是我的同学。寒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明确地告知我的父母。父亲一连两三天几乎没有跟我说过一句话,甚至看都不看我一眼,神情肃穆,我的心情十分忐忑。临到离家的前一天黄昏,父亲主动邀我去散步,父女俩终于说上话了。父亲说:“我一时真接受不了,我女儿一向不食人间烟火的,只知道读书看书,怎么突然就谈恋爱了呢?这两天,我慢慢想通了,你妈也劝我了,其实这很正常,你的确长大成人到了谈恋爱考虑婚姻的年龄了,但是也太快了点吧,你要体谅爸爸,得要有个慢慢接受的心理过程。恋爱自由,只要你们是真心喜欢,爸爸是不会反对的。”

大概每一个女儿都是父亲眼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世间无人能配得上,曾经我也是啊。

我那重男轻女的亲爱的父亲啊

 
 

 
 

我的父亲抽烟喝酒脾气暴躁,有很多坏毛病,其中一大毛病是他宁愿得罪人也不愿意求人。若是让他去求人办事,对方爽快些还好,如若给他脸色瞧,他很可能把对方痛骂一顿,暴跳而归。所以,“根正苗红”又上过大学的他一直只是个普通中学教师。

但是,为我,父亲是求过人的。

我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一所很偏僻的乡村中学教书,偏僻到连人身安全都令人担忧的地方。父亲为此找到县教育局,把我改派到了离县城较近的学校。这个过程我没看到。

即将结束第一年清苦的乡村教师生活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说来找我们校长盖章,要把我调回县城去。校长就住在我的隔壁,父亲独自过去,不让我作陪。等候的时间总是觉得有点长。父亲回来,对我说“盖好章了,顺利”。我们都没有笑。父亲说要赶回去,尽快完成调动手续,事情办完才好安心。我送他出去,一直走到马路旁候车,公共汽车来了,父亲匆匆上车,也不知他有没有坐上座位。在他身后,我隐忍了好一会儿的泪水哗啦涌出来,模糊了他的背影,脑海中却清晰地浮现出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

从乡村到县城的调动,要盖多少个章?要经手多少个人?我的不愿求人的父亲,就这样为我一一办理了。事后,他从未提及。

为了让我的生活过得容易些,父亲一直在尽力为我遮风挡雨,并以此为责任,而且几乎从不居功。在他看来,理所应当,有时甚至还会自责自己“没本事”,不能给儿女创造更好的条件。

那时的我,更加坚定了考研的决心。因为,我不想让我的父亲再为我而求人了,我希望成为他的骄傲,让他在人前昂头而不是低眉。

父亲总是坚定地支持我考学深造,即使我成绩不怎么样,他也使劲地鼓励我,让我信心满满。我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鞭策和激励,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是社会的强者,不论男女。

再次参加工作了,他仍然像当年鼓励我考大学、考研似的催我上进。仿佛他自从我高二那年当上我的班主任之后就一直都是我的班主任似的,我总也毕不了业。他会留意我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出版的每一本合集、获得的每一份荣誉,甚至连我报社领导、同事的名字他也熟记于心,时不时问起。不但对我,连带对我丈夫也是如此。见我们沉湎于锅碗瓢盆、儿女情长时,总是会冷嘲热讽几句,弄得我和丈夫颇有压力。想来,那时他虽然退休,却还不算老,等他渐渐老了、更老了,就没有这个心劲了。

事实的确如此,在他暮年时,我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刘贺证史》,他已经淡然了。他对我的叮嘱不再是如何如何上进,而是“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我那重男轻女的亲爱的父亲啊

▲那时,我们兄妹仨青春正好,父母(前排居中)犹在盛年,背后是父母倾力建起的自家小楼。如今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样子。

我那重男轻女的亲爱的父亲啊

 
 

 
 

小时候,他总说:你这样这样的,将来怎么嫁得出去哦!嫁出去也要被人骂死!

我恨他说这样的话。于是婚前就跟我的爱人约定:不算我嫁给你,我们就是结婚,平等的。我还跟我爱人约定:我们养彼此的父母都是应该的,儿女都一样。感谢我的丈夫,我们努力做到了。

一直说女儿是要嫁给别人家的我的父亲,真相却是,女儿们成家,他都没有收取过一分钱聘礼。

我的父亲是个普通的中国男人,爱老婆怕老婆也会欺负老婆,爱儿女也没少骂儿女,能耐一般却死要面子。但在我的眼中,他是不普通的。每一个父亲在儿女眼中都不普通。我总会记得,有一年下大雪的早晨,他打开一点点窗户叫我们起床看雪,我赖在被窝里没起来,于是他唱起了歌,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看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雄浑激越,真是好听!我还记得,他曾经在舞台上演戏或是指挥大合唱,精神抖擞,在众人的注视之下仿佛会发光似的。

我的父亲,曾经是一个学声乐的大学生,他曾经为自己取名“歌东”。

我的父亲,曾经是万安山村里的一个自幼丧母的小男孩,因为肺活量大帮人家生火挣口吃的,被人呼作“吹火筒”。

我的父亲,与我们失散在这个人世间,这个充满了遗憾的人世间。

但愿,我的父亲的遗憾,不要成为更多父亲的遗憾。希望,更多的父亲宁愿自己的女儿是女儿!

 
 
 

我那重男轻女的亲爱的父亲啊

 
 
▲我的嗣祖父牺牲于抗日战争,家境贫苦的父亲年少时自己跟随部队离开家乡,本想参军,因年纪太小被组织安排于江西省烈士子弟学校就读。这两张匾一直高挂在万安老家的门楣上。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koucai/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