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必修课”该什么时候开?

这篇文章准备了两个周,一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理由发出,奇葩说第六期的论题——大学应不应该开“恋爱必修课”,给我找到了阐述的“论点”的机会。周末,窝在沙发上,伴随着小爱同学循环播放的“红色高跟鞋”,这篇文章有感而发。

想写这类型文章是最近碰巧某读书软件送了长达两个月的会员,就将以前很多遗忘了的书重新找出来看,其中一本就是《亲密关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你们的感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伴侣的责任不是满足你的期待或使你开心,伴侣是一面让你自省的镜子,是伴你开启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而非是一个输入编程任你操控的情感寄托。

“爱情课”能帮你挽回爱情吗?

    近几年,恋爱这种以前看似可有可无的东西越来越受到关注,甚至还发展成了一种行业,我曾深受这个行业的“荼毒”。并非说这个行业不好,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应运而生,是社会所需要的,但是这种恋爱培训或者说挽回行业真的能教会你怎样恋爱吗?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不会,不相信可以自己去尝试。

先介绍一下自己,MBTI测试为ISFP——静美的艺术家,听起来不错,但拆解一下就是集腼腆、温和、慵懒、擅长享受于一身的人。其他准不准确不敢说,感性这一点非常准确。说深受挽回行业“荼毒”也是因为这一点,那也是年少无知的时候了,谈恋爱到后期双方已经筋疲力尽,而又不舍得离开,一个朋友又长期说我作,本着学习的原则,看了不少公众号,那时候还没有抖音,公众号是这些行业宣传的平台,看着看着觉得我可以报名挽回一下我的“爱情”。然而,这承载着我两个月工资的在线“一对一指导”并没有为我挽回那一段爱情,反而让我认清了一个道理——爱情心理学是一项应用心理学。

所以我的天然论点也应运而生,大学不应该开“恋爱必修课”。既然基于辩题而来,那也要遵守规则,阐述自己的论点。

论点一:什么是“爱情”?“我们”为什么会到这一步?

《亲密关系》这本书从内在原因出发,告诉我们,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真正的含义,在于需求,并且我们一辈子都在掩饰这种需求,不想让别人知道,更不想自己去揭露。

它强调,最初被某人吸引,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多是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期待会越来越多,或许我们会先按照所预期的那样选择伴侣,如果伴侣没有符合部分的需求,我们会借由某件事说明或者暗示自己需求,将其改造成自己预期的那样。并且会产生一种对方如果爱你一定会为你改变的认知,将“爱”作为绑架伴侣的手段,不断索取以获得满足。

当我们发现对方身上的种种不足并且不受你“控制”之后,幻想的破灭让我们愤怒、绝望甚至有背叛的感觉。这时可能会认为自己选错了,从而开始新的寻找,但是只要有期望就会失望,所以劝解我们趁早认识到快乐的源泉不在别人身上,幻想才不会破灭或者破灭的时候才能尽早走出来。学会放手和接受,不能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不仅能让自己内心安定,更能让对方得到解脱。

这些观点你认可或不认可都不重要,但确实地从一个角度揭露了爱情存在的原因,但是爱情不是一个理论或者一次实践就能解决你现在存在的问题,爱情走到筋疲力竭的地步并非一方的原因,需要双方去学习和退步。

我相信在恋爱开始的时候所有的情侣都玩儿过一个游戏就是书中所说的“权力抗争”,在激情期间褪去,双方开始角逐——谁爱的更多一点,并且不断通过很多方式测试对方,尤其是女生。目前各大平台或者公众号关于感情问题的受众都是女生,一个情感主播的在线答疑人数很轻易达到2k,提出问题的也大多是女生。并非只有女生在感情中受到了伤害,而是女生的爱是加分制,男生的爱是减分制。当分开的那一刻虽然是女生歇斯底里甚至提出的分手,分数也不会在一个水平线。

就像我说的我曾经找过情感挽回师,一对一指导的那种,他给我的培训也是看书写读后感,看直播写感受,你甚至可以将对方说的话发给他看,他帮你回答,但是或许你们的感情走到这一步,确实不是一个人努力就有用的,到了后期辅导老师都笑“这小子情商怎么会这么低”。但是“他”并不是从开始就情商低,因为如果刚开始就这样我们不会开始这段恋爱。所以后来我问自己:一本书或者一个课程真的能把对方读懂吗?你自己都没搞懂自己的想法,情感辅导能帮你挽回这段感情吗?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不能。但是现在我依然会看这之类的书或文章,因为在经历过之后我确实成长了,虽然第二段感情依然无疾而终,但是我明确了自己的“需求”,知道了哪些是不能放弃的需求。

现在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负责的学科,我作为一个一旦恋爱就倾情投入的人,放弃自己的需求确实不容易,所以我不指望一个课程或者一本书能教会我怎样去爱,在我心里爱情依然是深不可测的学问。

出现问题的时候,双方都无法知道对方所感所需,但是如果双方要有走下去的决心和动力,有沟通的意愿,并且有放下自己需求的勇气,愿意放弃这种期望,让自己成为力量的源泉,而非像伴侣予求问题或许会得以解决。如果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需求,那么是该放手了,你能做的事情已经做到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论点二:我们什么时候需要“爱情必修课”

开设爱情的必修课是必要的,但不应该在大学,而应该在全社会普及,因为这门必修课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近几年的离婚率不需要我普及,我第一篇文章就阐述了我身边的朋友咨询过我的离婚问题,而且最近这种咨询在不断增加,甚至有人已经在实践中。

我坚信,在刚开始的时候,爱情确实在他们之间发生。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双方的了解更加深刻,会看透彼此的外在,了解内在恐惧,至此会认识到其实对方并不是那么迷人。抑或在权力斗争再次出现,并且双方都不愿意去妥协,或有可能一方认为我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妥协你却一点不愿付出等等原因,我们无从而知,因为双方也没搞懂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书中有一个理论,我们长大后欲求不满时会重复小时候的任性:引起注意,报复心理,权力抗争,自我放逐。或许我们认为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不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但是事实不是这样,我们会换一种方式惩戒对方。吸引对方注意的方式从小时候的哭闹变成了装作可爱,委屈诉说,要求被倾听,进一步的是吵架,吸引对方注意的方法太多,每天层出不穷。

但是伴侣迟早会厌烦,很快这种行为失去吸引力,进而你进行权利抗争,争夺感情中的主导权,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以前伴侣觉得很可爱的行为,现在变成了争吵的主要原因。或许你会强迫自己学会忍耐,或许会用分手的方式让对方改变,更甚至是选择分手另寻新欢,但是这就是权利斗争。冷战、吵架、拉黑,删除,离婚,分割财产等等这些都是在跟对方抗争,看哪一方先认错,先低头,从而获取感情中的主导。

从实践出发,爱情的力量能不能支撑这场权利的抗争?显而易见,大多是是不能的。

自我放逐讲的是讲问题出现的原因归结于对方,这不是在亲密关系中才出现的情形,从小时候,我们就总是擅长将过错推给对方,牺牲别人来保护自我。

我们现在擅长将吵架的源头归结于对方——我并不想吵架,吵架的原因是因为你,或者是对我不够重视,你侵犯了我,我只是在自我保护,或者虽然这次吵架的原因是我引起的,但是你态度不好,所以我觉得你应该跟我道歉。这是我们宁愿吵架也不想面对自己的痛苦导致的,因为生气比心碎要轻易的多。

而吵架也不能解决任何事,只是想让对方有罪恶感,从而控制对方,他们不会真正表达自己被重视的需求,因为攻击、情绪抽离的方式会让自己感到被保护,但是忽略了吵架只会让对方不信任彼此,不相信彼此之间的爱。

而在我看来,相对于吵架情绪抽离的方式更让我恐惧,在对方破口大骂或者忍不住流泪的时候,另外一方表现出冷漠或者生气的表情,但是缄默不语,告诉你:你不值得我浪费口水。这让对方的感觉是你对我一点也不重要。

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原因,并非是因为对方,而是因为自身的需求。甚至提出当无计可施,那就臣服一次吧。什么80%分手再和好的情侣再分手的几率达到78%这种话的真实性无从考据,要从内心出发,想想是否想离开这个人。如果这个人不是触及底线,想想他在你心中的重要性,自己是否像想象的那样一直是对的,又是否能脱下“虚伪”的外衣向他吐露心声。

也许准备好的很多话来帮助你挽回你的伴侣,还是会不断地陷入深渊。但是我们要真正客服的是自己,对方并不是威胁你通往幸福的人,而是自我怀疑,价值缺失以及无谓的骄傲和孤独。也许战胜这些你就能想明白,你臣服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不要企图用这种方式报复对方,在一场战争中,不会有人毫发无伤的出场。

书中让我们学会去爱,去欣赏并且感激对方,不要用期望去束缚对方,一方输掉了权利斗争,就会通过另一种方式或者行为表现出来,向你进行抗争。当你觉得你伴侣的行为伤害了你的感情,让你受到了侮辱或者背叛,那么你们之间的权利斗争已经转变位报复,你在为你伴侣的痛苦而沾沾自喜,那么你一定是在报复,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合理话我们会找到很多借口“他先伤害了我”我只是在惩罚恶人,但是在亲密关系种,我们不是为了让彼此痛苦,我们是为了找到一个跟你共同成长的人,这把匕首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你又何尝不是满手伤痕。

我们经常做到了,赢了一场争吵输了爱情。书中所说输了一场战争,赢了感情何尝容易,即使我现在读懂了这句话,当真正实践的时候确确实实能实践的时候很少。现在,我每当想放弃的时候会想:当遇到下一个伴侣的时候,就能保证自己一定能适应吗?换一个人不是从头再来吗?犯下的错误在下一次就会避免?你想要的是什么,更想要的是什么?既然爱要爱他的全部,好的不好的神圣的丑陋的。有时候会让自己放弃很多无谓的挣扎。

这样一门课程,不是我们应该一辈子学习的课程吗?或者说你需要这些课程的时间或许不在学校,而是结婚以后,突然意识到我需要这样一门课程,这时候你去哪里学习?抑或说你大学学过了,后面拿出来应用就好了,你大学一年级学习的第一节课的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你记得吗?这都记不住你凭啥觉得一个必修课的所有内容你记得住?说实话我前面说的这几本书我最近又都看了一遍,跟新看没什么区别。

论点三:中国有开“恋爱必修课”的能力吗?

    教我们如何谈恋爱的书,多到无法罗列,《非暴力沟通》《恋爱心理学》《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包括《亲密关系》等等,或是从心里学角度分析你为什么在这里,或是从实际案例出发教你怎样实操。成熟的爱情心理学研究是在20世纪初就初具模型,而“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是早在公元前5世纪由柏拉图提出的,甚至于15世纪产生了“柏拉图式爱情”——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原意是指同性之爱)。这一切让人忍不住感叹,爱情啊,是一个神秘的学科。

而我国,在近几年才开始对这个学科进行研究,不说有没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来对大学生进行授课,国内的整体研究理论都不够深入,都还没整明白爱情是什么,怎么对心智还未成熟的学生们进行教育。

“蛋总”一句话,更是值得我们关注,世界上所有学校都分为三六九等,最好的教授无论是专业学习课程还是技能培训课程都遵守优秀资源对等,如果连爱情学习都变成了必修课,那爱情不是“看感觉”的学问了,而是“比学分”的游戏。

所以或许设这样一门课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弊,就像我曾经在大学选修一门“性心理与性健康”我现在都不记得当时老师讲了什么,但是这门课让当时的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而就像恋爱心理学教育一样,这些在当今社会,确实应该普及到全社会的教育中,让所有所有人成为受众,让大家知道这是一门学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而非羞于启齿的。

不知道现在还会不会存在王小波对李银河那种爱情,会不会有人写出“爱可以把一切都容下”这样让人心动的文字。但是在爱情这门值得学习让人成长课程中,我愿与你共同进步,只是希望我们的共同成长,能坚守住当时那份单纯而炙热的爱情。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koucai/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