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跳)的感觉(评注:恋爱不是数学题)

一个小妹妹一语惊醒梦中人——恋爱不是数学题,别问太多为什么,别深究对与错。

(写在开头的话)

去年回家的时段恰逢CCTV6展播爱情片,扫台时碰巧看到《春娇救志明》中嘎嘎刚那一段,很好奇怎么爱情片的开头是一个鬼故事呢?觉得蛮有意思的就从那里一直看到了片尾,真的是被甜到了。

前几天看到报纸用整个版面纪念春娇和志明“在一起”十年了,还用“i n 55!w !”做了配图,于是就去豆瓣查,才发现一共有三部电影。第一部是2010年上映的《志明与春娇》,第二部是2012年上映的《春娇与志明》,第三部是2017年上映的《春娇救志明》,刷完这三部电影的想法就这么种草了。看完之后想就片中的两个细节抖一抖机灵,谈谈自己的理解。

心动(跳)的感觉(评注:恋爱不是数学题)

(心跳的原因)

第一个细节是,为什么导演要在三部电影的开头各拍一个鬼故事?第二个细节是,春娇什么时候喜欢上志明。

我先给出官方的解释:关于第一个细节问题,在导评音轨中导演的自述是:“我就是想加个自己想拍的故事而已,没有别的意思。”关于第二个细节问题,影片中春娇的自述是:“当然是在漫春天,那个时候我觉得你好体贴,你说‘不是所有事都要在一个晚上做完,我们又不赶时间’。”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导演的确没有别的用意,仅仅想通过一个鬼故事展开电影而已。第二种解释是,导演想通过一个鬼故事吸引观众。乍一听上去感觉就是胡扯啊!爱情片杂糅鬼故事是为了吸引观众?但我仔细想了想,还真有可能。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做【吊桥效应】,这种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那么TA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定义来源:百度百科词条【吊桥效应】)。

另有一说是,当两人互动时,凡是能够提升对方肾上腺素的活动,都会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回到影片开头的鬼故事,导演先通过一个鬼故事让观众的心跳加速,然后抖出爱情主题的包袱,这个时候观众很难主动去分清自己的心跳加速是来源于爱情片本身还是来源于开头的恐怖片这根导火索。我想,说是这二个共同的作用也不为过。

现在可以来看第二个细节问题了,依我看,春娇早在他跟志明在香港市区假扮韩国人和日本人抽烟时就喜欢上了志明,那种对警察恶作剧时心跳加速的快感,足以让人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对于没看过影片的朋友,建议看2010年上映的第一部《志明与春娇》。

(禅定时刻)

于个人而言,冬季慢跑十分钟后开始心跳加速,一小时后手心开始变暖,是最容易出现吊桥效应的时候。类似的感觉也会出现在酒后、目标达成后,因此我在做重要决策时,会尽可能避开出现吊桥效应的时候,以尽可能让自己处于理性的状态。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为了避免归因错误。而归因错误的严重后果在2017年的《春娇救志明》中已经有了描述:春娇与志明在台北遇到地震,春娇认为志明抛弃了她,正是因为在地震时由于肾上腺素急剧飙升、心跳加速,大大放大了被抛弃时的恐惧和负面情绪,并错误地归因于志明。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敲黑板的时候到了,如果你想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妨想办法让对方心跳加速吧。

来,看到前面那个红绿灯了吗?我们比一比谁先跑到那里!3,2,1,心脏就跳起来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koucai/8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