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爱情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矛盾才是命运永恒的主题

1.剧烈的历史变革与《红与黑》的诞生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就在同一天,法国君主专制的最后一任国王路易十六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今日无事。”

在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被改写,一场新的变革即将掀起。路易十六和他娇艳的王后绝不会想到,从今以后迎接他们的将不再是万声高呼的参拜,而是冰冷无情的断头台。

旧的时代被推翻,新的时代来临,当历史的车轮沉重而缓慢地向前转动的时候,必然会发生阵痛。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破除了封建时代的封印,在经历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洗礼后,一代传奇拿破仑横空出世。

《红与黑》:爱情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矛盾才是命运永恒的主题

他开创的新世界给了人民光明与希望,自由平等的现代思想如燎原之势深入人心,特别是《拿破仑法典》的创立,为现代思想和法律奠定了基石。

然而正当人们为未来欢呼高歌之时,历史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

1815年夏天的第一缕阳光并没有穿透滑铁卢的乌云,人们注定要为他们的拿破仑唱上一曲悲歌。

之前被废除的波旁王朝就势卷土重来,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

困惑与愤怒,迷茫与失望,经历过大革命洗礼的人民在十五年后再度推翻了复辟封建王朝的统治。

就在复辟王朝走向尾声之时,一本惊世之作横空出世,它用一种崭新的形式,记录了后拿破仑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与变化,开启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辨。

这本书就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

《红与黑》:爱情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矛盾才是命运永恒的主题

红与黑,两种极端反差的颜色,意喻着两种极端的对立。

是身着红色戎装血洒疆场和披上神甫黑袍走上圣坛,是野心勃勃的个人理想与黑暗现实的致命冲击,也是反抗与妥协交织的矛盾人生。    推荐阅读:《恋爱中总是喜欢胡思乱想,这是不是一种病?该如何消除和避免呢?

 
 

2. 《红与黑》的世界 ,军职与圣职的对立

《红与黑》的主人公叫于连,是法国边境小城维立叶一位木匠的儿子,天资聪慧,相貌俊秀。他出生于拿破仑时代,对军人的热血战场和无限荣耀充满了向往。

他以拿破仑为偶像,从小便立志征战沙场,渴望身配长剑,策马奔驰,期盼用军功为自己挣得一份好前程,改变自己出身低微的命运。

《红与黑》:爱情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矛盾才是命运永恒的主题

然而,个人的美好愿景往往被现实所击败,当滑铁卢一词成为拿破仑的终身遗憾那一刻起,底层青年向上的通道被封堵了。

波旁王朝复辟,封建势力又重新掌权。曾经通过个人奋斗就能获得成功的时代急促地结束了,只留下年轻人在彷徨与哀伤,这些青年要想获得希望的途径,又再度回到当神甫、走圣坛这条出路。

法国作家塞缪的自传体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正是描述这一时期年轻人的状态,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孩子们看着这一切,心中一直在想,悄撒的影子就要在易纳登陆,给他们这些幼虫打打气,但是,始终是一无动静,人们在空中看见的只是惨白的百合花徽当孩子们提到光荣伟大的时候,人们则对他们说:“去当神甫吧”;当孩子们谈到雄心壮志的时候,人们也是对他们说:“去当神甫吧”;当孩子们说到希望、爱情、权力。生活的时候,人们仍旧对他们说:“去当神甫吧!”

于连其实并不相信上帝,他毕生的信仰都来自拿破仑带给他的自由。

他的内心矛盾而痛苦,为了生存,为了向上爬到他想要的飞黄腾达,他把对拿破仑的狂热深埋心底,装作循规蹈矩地过起了日子。

他把拉丁文的《新约》和《教皇论》背得滚瓜烂熟,夜里却翻着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激动不已;他在保皇党的贵族家里工作,火热的胸前却大胆地揣着拿破仑的头像。

命运之手的一再捉弄,使他两度陷入爱情的漩涡,最终在面对旧势力的审判时,选择了肉体的赴死与精神的解脱。

 
 

3. 爱情的最初模样,并不是爱情,是野心与幻灭

恩格斯说:野心就是一切虚伪和谎话的根源。

而于连的两段爱情,正是源于他对于鲜花与美酒,荣耀与发达的向往。

于连的第一段爱情

到市长先生家去当家庭教师并不是于连的本意,因为“当佣人,我可不干”。强烈的自尊心和对旧制度的反感不允许他自己接受封建等级的安排,直到听说了“和先生太太同桌用餐”,才勉强同意。

从没接触过贵族女性的他,被市长夫人的善良与美丽震撼了,然而于连一开始并不爱她,于连的爱情,是从利用市长夫人为自己向上流社会攀爬开始的。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就像于连在书中的这段心里独白:

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他骄傲又自卑,敏感而充满幻想,既对上流社会的权威极度蔑视,又无比渴望自己成为那个群体中的一员。爱情对他来说最初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对权力的无限向往就是他的胆。

于连是在和市长夫人真正在一起以后,才发现了世间的美好与甜蜜,彻底爱上了她,而市长夫人的爱,是于连对腐朽的现实唯一的留恋。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于连的第二段爱情

和市长夫人的不伦恋情行将暴露之时,于连被迫离开了维立叶小城,他的机敏和超强的记忆力让他获得了另一个工作机会。

他来到巴黎,成为了极端保皇党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

一个拿破仑的狂热信徒用虚伪的面孔装饰着自己,为极端保皇党立下一个又一个功劳,于连痛恨这样伪善的自己,又沉浸于自己距离权力中心近在咫尺的虚幻感觉无法自拔。

《红与黑》:爱情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矛盾才是命运永恒的主题

                     法语音乐剧《红与黑》剧照

此时的于连已经对上流社会的规则谙熟于心,然而纵使他的能力比其他贵族青年强百倍,他也丝毫没有融入他们的机会。

因为他卑微的出身和姓氏,早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将他与他们隔绝开来。

与第一段感情最初的目的如出一辙,侯爵的女儿很自然的成为了他的猎物。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对于爱情本身的吸引来说,于连并不喜欢侯爵小姐孤傲与叛逆的性格。

但是当想到“她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对成功的渴望促使他即便没有爱情也要制造出爱情的表象。因为“占有这位漂亮而高贵的小姐”是他对自己无法融入的阶层的一种反抗和挑战。

他几乎成功了。

征服了侯爵小姐的他被赐予了贵族身份和领地,实现了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此时的他,不再对社会充满了敌视,而是无限满足于被认可的快感,直到被残酷的现实击败。

市长夫人在教会神甫逼迫下写出的一封忏悔信,将他打回了原形,而冲动按下的两颗子弹,则将他彻底抛向了深渊。

《红与黑》:爱情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矛盾才是命运永恒的主题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4. 矛盾与对抗是命运永恒的主题

于连在最后的法庭审判上这样为自己定义:“我不过是个为自己出身卑微而敢于抗争的乡民。”

法国大革命的余震一直在不断涤荡着所有人的心,于连的悲剧在于,他恰好生长于社会不断动荡,新旧观念冲击的时代,作为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早已经将个人能力与美好的未来挂钩,他试图用个人力量去对抗沉重的腐朽的封建等级,渴望以一己之力撼动旧制度改变命运的想法注定是一个悲剧,也注定了他将被统治阶层像小丑一般玩弄。

于连怀念拿破仑带来的通过才华就能获得功勋的希望,而当他的全部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时,他却不得不在现实中为了提升阶层去迎合占据统治地位的旧贵族集团。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于连一个人的矛盾,而是一个时代的矛盾。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这样说道: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

于连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既反抗又妥协,既真实又虚伪,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又伪善。他的一生都在挣扎,他为了成就心中的梦想放弃过最珍贵的热情,虚荣心和野心摧残了他的理想。

纵使曾经的迷失让他沉沦与虚假的成功表象,本能的良知与对自由的追求又重新将他唤醒,最终看清了封建贵族阶层的本质,这也正是他选择用死亡来表达自己的反抗的原因。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历史在多种势力的对抗下奔涌向前,洪流无法阻挡。

俄国作家高尔基曾这样评价: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红与黑》深刻地反映了法国在后拿破仑时期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新兴阶级渴求自由与平等的强烈愿望,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个人的力量在苍茫宇宙中是无限渺小的,然而我们依然会去努力,因为众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成了历史洪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结语:

红与黑,是两个对立的颜色,是矛盾的时代赋予于连的烙印,我们可以透过他短暂而热烈的一生,见证人性的抉择与历史的波涛汹涌。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koucai/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