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很优秀的前同事,27岁的姑娘,毕业不到3年就当了team leader,成为公司一块重要业务的负责人、部门最年轻的经理。
可能优秀的人更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有一个话题总能挑起她的焦虑,那就是校园恋情。她在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
“我不恨嫁,但我最害怕的是,我没有这种能力。”
恋爱是一件奢侈品吗?为什么有的人恋爱会这么难?
在社交软件探探的一项毕业季调查中,超过53.7%的人承认大学四年一次恋爱都没有谈过,谈过一次恋爱的比例仅有23.5%,如果你在大学谈过超出1次的恋爱,很可能就已经击败了近9成的同龄人。
恋爱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跟几位大学期间一直单身的朋友聊了聊,想看看那些不恋爱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心事。
晨曦是个大学老师,已经毕业工作几年了。
但当年刚进入大学的晨曦,却觉得很难适应大学的生活。
由于自己原来出身乡镇学校,一直觉得在城市里上大学始终“矮人一头”,无论是同学们聊天的内容还是见识过的东西,都激发了她的低自尊,让自己自卑且封闭。
这样的情绪在亲密关系当中也让她变得更加敏感和被动。
在大学里晨曦曾碰到一个互相喜欢却错过了的男生。
男生一直对她很好,从大三开始一直陪她上自习,平时对她非常照顾,甚至在过生日的时候他还做了一件很浪漫的事:男生把晨曦带到一栋楼里,走进一个房间,拿出一个蛋糕,然后把那个蛋糕点亮,给她唱生日歌,晨曦自己也被感动得不行。
后来却由于一个没有说开的误会,使得这段懵懂的关系没有结果。晨曦一直觉得当时的自己很不习惯沟通,她无法面对自己的感觉,更无法把好感和爱意表达给对方。
这种“不懂表达”的消极社交,来源于在成长过程中的习惯性自我压抑。
自我压抑(self-repression)自我保护的反应机制,它通常体现为,当我们的情绪被唤起时,我们克制住自己的表情和言语,不表达情绪和欲望,从而保护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被对方感知。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父母教育,别人给的东西不能拿,你要说“不需要”、“不喜欢”,而即使自己喜欢,也要装作不喜欢,即使自己需要帮助,也要假装足够强大。
童年时期的行为习惯对长大之后的情感表达极易产生影响。
另外,也有许多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自卑,而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感觉或是拒绝别人的好意。
到了大学,大家的精力已经不在埋头苦读中,而是开始参与社团、实习、校园活动和恋爱交友,而自我压抑的感受有时候会让我们更明显地感到无法适从。
常常具体表现为:
在社交环境里,尤其是需要表达自己的环境里感觉到高度不适; 无法在别人面前生气或难过,总是觉得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很糟糕的; 常常对于小事过度反应,却又不让别人知道; 即使很喜欢的东西也会表达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喜欢的东西不知道如何拒绝; 心情不好时会依赖一些“逃避手段”,如:长时间泡在综艺、电视剧、游戏里,或是睡很长时间; 习惯性地压抑自己,其实就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主动地构筑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不仅自己出不去,美好和亲密的感受也无法进来。
这样的行为习惯为人们的社交生活带了许多影响,而最直接的,就是我们很难敞开自己,去接纳别人的好意、关心和亲密。
使得社交本身变成了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就更不用说谈恋爱了。
和晨曦不同,有的人不是不会回应别人,而是压根没反应过来需要社交和恋爱,大学就结束了,小林就是其中一个。
小林自认为自己开窍比较晚,直到读研,都没想过谈恋爱,或者准确地说,也喜欢过一些女生,在喜欢的时候也会试着靠近,看有没有机会。
但现在想来,自己的社交比较被动,没有很积极地去认识别人,也没有很积极地去追求谁。
直到毕业几年后,小林也开始渴望有人一起吃好吃的馆子,一起打游戏看演唱会。
于是在一次朋友的偶然推荐下,他下载了“探探”,还在探探上认识了后来的女朋友。他们都是程序员,工作地点很近,又恰好租了一个小区的房子。
互相匹配之后,他们聊到程序员这个职业、聊理工科大学的氛围、聊到好不容易学业有成又被家人“批评”不会恋爱的苦恼、聊身边那些桃花运特别旺盛的朋友,特别有共同语言,就很自然地走在了一起。
许多人认为恋爱的**步是遇到一个喜欢的人,但其实恋爱的**步是开启主动社交的按钮,先认识人,才有喜欢上、在一起的可能性。
与前文提到的自我压抑不同,许多自认为“开窍晚”的人往往在社交生活当中也比较消极,对他们来说,恋爱是一场持久却不计后果的守株待兔,正如网络新词“自杀式单身”的说法:常常幻想恋爱,却又不主动认识新朋友。
消极社交在年轻人当中是一件太普遍的事情。
通常社交的目的是出于情感需求或是利益交换。交朋友,更多的是出于情感上的需要,比如分享、吐槽、讨论同好等等。
但如今,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让我们即使相隔千里,也与小学、初中、高中的朋友保持“时保联”的密切互动,他们对我们的生活和性格知根知底,给我们提供了最多的安全感和支持,“小而稳固”的朋友圈子已经可以极大地满足我们的情感需要。
加上个人主义的盛行,在大学中社交恐惧症似乎变成了一种时尚的人格涂料,孤傲、高冷常常是以褒义而极具戏剧性的方式出场,而“social king”、“人脉王”就似乎多了一层调侃讽刺的意味。
于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多面对面的社交出现在不得不交朋友的场合,这样的交际方式也变得更加功利,使人们感觉到疲惫不堪。
也许每一个刚步入大学的学生,都对未知的爱情怀抱着或多或少的小期待。
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对未曾恋爱的大学经历更贴切的表达也许是:渴望恋爱,却不善社交。
在近期热播的综艺《向往的生活》中,老狼问许光汉,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认识异性,许光汉举起了手机,老狼与黄磊感慨道时代变了,当年民谣里的校园故事,仿佛已经离现在越来越远了。

更多的年轻人也许已经不再受困于面对面接触的胆怯,而是开始在手机里找到新朋友。
新型的社交工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交范围、方式和结果。
就像小林使用的探探一样,手机交友软件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生活里重要的交朋友工具,也正在不断重塑着新时代的社交含义。

如果说曾经的交友是在特定范围内面对面的交流,那么新社交时代的特点,则是没有了具体地理范围的限制,目的性更强地认识更为鲜活的人。
在手机软件中认识的朋友脱离了传统的人脉网络,我们之间也许少有同班同学、家长、熟人圈子的牵绊,能够离开周围人的审视,回归到由“人”本身特质建立的社交圈,基于外貌、兴趣、同好、聊不聊的来来认识一个人,看到独立而有趣的个体。
其次,社交软件以“社交”为名,出于交朋友、脱单的直接目的,不夹杂人际网络的压力和利益交换的裹挟,是一个更为纯粹和高效的互动方式。
我喜欢我就和你继续聊,使得交友更直接。
同时,社交软件能够让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连接到各个学校、城市、行业甚至是国家的人,使我们的社交边界正在一点一点地向外延伸,更多有趣和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大学的毕业季刚过,又将有一批对美好大学生活充满幻想的新生步入校园。
如果你不习惯当面和别人表达你的想法和感受,或是不太适应人多的联谊会和社交场合,不如拿起手机右滑,开始打开一个窗口,才能让未知的人和故事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