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一开始,你和他“有情自能饮水饱”,你甚至觉得他是可以让你依靠一生的人,于是你对他越来越好,希望你们的感情能够快速升温,但是你的毫无保留却换来对方的绝情离开。
亦或者,随着时间越来越久,你已经完全接纳他了,对他的依赖越来越深,他稍微有一点没做好,你就会记在心里,矛盾越多,你对他就越失望,最后你告诉他,失望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已经不再有期待了。
大家好我是无月情感挽回导师程文,一直以来你都希望能拥有一个人无条件无保留地爱你,对你好,你希望他能安抚你内心的孤独感,当这个人出现的时候,你巴不得把心里的话一股脑吐出来,为什么你每次恋爱都是这样?
这是因为你压抑自己太久了,一旦你看到有人向你示好,你就会牢牢抓死这条救命稻草,黑不见底的深渊,实在太可怕了,这抹光亮于你而言太重要太重要,你满脑子只剩下“我要抓紧,不能松手”的信念。
你希望他如你期待的一样,不和异性过分联系,时时刻刻在乎你的感受,一旦他没做好,你就告诉他你很不满意这样的状态,一开始他还会在意你的情绪,到后面你再怎么生气,他还是会我行我素,甚至做很多你不喜欢的事来“挑战”你。
你从主动变成被动,他从热情变成冷淡,一切都不过是你的焦虑型依恋在作祟。
你满心希望对方远离异性,在你生病时提着药来照顾你,在你需要的时候一定要陪着你,如若不然,你就拿个小本本记下对方的过错;
要么就是,对方给你五分的礼物你必归还十分,时时刻刻要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去哪儿了见了谁,无保留一味付出。
不论哪种,两者共同点就是,世界只剩爱情了。
不管什么时候你都想和他腻在一起,恨不得时时刻刻都能看到他,心理学上把这种状态称为“共生”。
“共生”状态下的情侣,激情期一过就很容易分手,因为感情的本质是两个独立的人格相互依靠,而不是一方仅供另一方取暖。
这样的感情也不会让人有任何的成长,因为你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求爱而不是提升自身上,而一段感情如果不能让彼此越来越好,就一定是消耗的状态,分手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是从原生家庭的根源上缺失爱,或长期孤单所产生的心理。
这种人大部分都有病态式渴求的心理,而这种病态有两类:
一、感情出现问题的**时间,永远都是责备自己,想的都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给对方造成了麻烦等等,进而削减自我价值。
二、或者就是另一种极端——希望通过给对方施压去解决感情问题,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让对方妥协于自己,只有对关系的这种掌控感能给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心里有一个大窟窿,全靠别人左右。
因为得到过的爱太少,当你终于被别人当成主角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想要知道“爱”的表现有哪些,于是你一遍一遍用各种各样索取的方式来试探,误以为他愿意为你做你提出的所有的事情就是爱。
或者你看了大量情感博主,发誓自己下次一定昂起头不再轻易受伤,可是下一次,你又告诉自己,要像没受过伤一样去爱。
缺失的窟窿一日不被自己填充实,就一日脱离不了这种死循环。这个缺爱的你就像田馥甄那句歌词说的那样:
“我能有多骄傲,不堪一击好不好”
从小缺爱的人,再怎么骄傲,也一辈子都难以在找安全感这条路上止步。
01
大方接受,不要怀疑
相信自己配得上别人对你的付出和好,你不必得到五分归还十分。
接受一切赞美和认同,接受他人关注的眼光,不要忽略自己,在不会过大放大自己的前提下,不忽略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内心暗示自己是有优点的人,反复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找到成就感的来源,让自己自信起来。
渐渐弱化别人给予你的关注,不至于让他成为你的天。
02
不要凡事都力求一个结果
就像马德《允许自己虚度时光》中说的那样,“我慢慢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
一度失去的东西,是从恋人身上找不回来的。
童年流失的爱,让你心心念念渴望,但是他也只是想跟你谈一场恋爱而已,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内心承受不住你那么多年流失的爱。
你不断索取也只是为了得到一个他很爱你的结果。可是爱本来就没有固定答案,又怎么可能是琐事可以得出结果的呢?
你索取的同时,也在预设一件事情该有的答案,当这件事没达到你的预想时,你就会失望、自怨自艾、自我怀疑。
一段关系的迸裂不一定是在现实中,也可能在想象中。
03
让经历成为提醒
劝说不会让人改变,只有痛苦才会。
那一句“想要爱人,要先学会爱自己”你都看烂了,却还是嚷嚷着“道理都知道,还是过不好”,原因只有一个:
“道理看了一车,却不是你自己撕心裂肺得出的。”
看道理总是雾里看花,看似明白,实则一点儿都不深刻,唯有感受留下的记忆是最刻骨铭心的。
如果你对这句话没有感觉,道理再逆天,你也无动于衷。
缺爱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你轻而易举感受到温暖,让你对体贴的细节感动到难忘,让你很难对人怀有恶意,让你怀有对他人的共理之心。但同时,它也能让你抱着手机焦虑到疯狂,让你斩断一段关系中百分百的信任,使你惶恐,使你不安,使你产生自我怀疑,然后去榨取,去消耗你的身边人。
认清这一切,然后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