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哨烹饪恋爱种地…这些大学课程火了

“别人家”的选修课

最近,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农业与生物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拿起锄头躬身耕地;青岛科技大学则开设了口哨艺术课,让学生们耳旁一响,眼前一亮;

华东师范大学在今年新学期增设了《家常菜》公选课,教授基础的烹饪理论知识和家常菜肴、面食、点心的烹饪实践,一举登上微博热搜;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微博

2018年,北京大学开设了《电子游戏通论》选修课程,堂堂爆满;南京农业大学针对肥胖大学生开放“运动减脂课”;大连海事大学开设《宠物欣赏与饲养》选修课,资深萌宠爱好者可以携带猫、狗、蜥蜴、蜘蛛等宠物一起上课;

口哨烹饪恋爱种地…这些大学课程火了

图源:大连海事大学微博

2016年,天津大学推出《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次开放选课系统,选课人数就达到了800多人;

2012年,中南大学开设了“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课程,将课程知识与柯南动漫剧情相结合,深受学生们欢迎;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为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死观,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已有十余年之久,120人的选课计划,每年都是满额,这两年想选课的同学也是越来越多。

……

高校开设各种各样的特色课程,多为公共选修课,百花齐放,包容多元,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大学课程“一板一眼”的刻板印象,课程内容新颖有趣,学习氛围轻松愉快,授课方式寓教于乐,故而一经上线就吸引了全校学生的眼球,广受好评。在网络上走红之后,也深受群众喜爱,不少网友直呼“想去蹭课”。

在微博上,华东师范大学《家常菜》课程得到网友的认同

 
 

水课?非也!

然而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没有必要在高校开设这样的“兴趣课程”,会让学生“玩物丧志”。除此之外,师资、课程设置、考核方案等多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

其实,这些特色课程虽是选修课,但是在设置上依旧保持着高校教学的专业水准。除此之外,一部分课程在平日生活里也有相当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悟

例如青岛科技大学的口哨课,主讲人曹庆跃本身就是一位口哨技艺的达人,在口哨艺术上的造诣颇深,以此获得的大奖不计其数。为了开好这门课,曹老师做了充足的准备,细致地规划具体课程,从理论知识、文字整理到视频搜集,形成了一整套的口哨艺术课件。

图源:齐鲁网

华东师范大学“家常菜”课程的授课老师,是学校的“星级大厨”刘玉红,也是2017年上海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课程结束前,每位同学需要学会炒一道菜,学校食堂会开设一个专门窗口,将同学们的“作品”给全校师生品尝。

北京大学的《电子游戏通论》,并非是培训学生玩游戏,而是讲述跟电子游戏有关的研发、技术、行业、媒体、心理等问题,还会邀请腾讯、网易等大型游戏公司高管作客讲解互动。更好地接触到如今发展速度惊人的电子游戏行业,有利于学生们日后就业创业。授课人陈江老师坦言:“1周1次两个小时的课,我得花3到4天准备。”

天津大学“恋爱课”的主讲老师,有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也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还有从校外聘请的情感专家等等。课程安排了讲座、沙龙、辩论等多种形式,在满足同学们‘探秘’恋爱需求的同时,也引领正确的爱情观、友谊观、家庭观,让学生“理智”地看待浪漫恋爱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

这些精品课程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能保持其专业性,总体而言值得提倡发展。

 
 

特色课程,应时而变

在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开设各种特色课程的背后,实则是时代的进步在推动教育的发展。这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

 

调动学生积极性

根据麦可思-中国对2017-2019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评价数据,有近60%的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实习或陈旧等教学问题同样突出。

高校的特色课程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环境,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教学平日里不常接触得到的知识,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因此学生们争相“抢”课,一座难求,课堂上也少有出现迟到、逃课的现象。当然,高校特色课程并非为了“特色”而“特色”,有了把学生“引过来”的创新本领,也需要把学生“留下来”的深度功夫,成功的特色课程需要既能吸引学生,又能对学生的眼界、学识、能力有所补充

 

教学创新的大方向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

图源:教育部

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大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图源:中国人民政府网

2021年,在教育部对《关于新冠疫情后加强全社会生死教育的提案》的答复中提到,“注重把生死教育与疫情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全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正确理解和认知,提高国民心理素质和精神力量。”

2021年3月23日,教育部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纳入“成效评价重点”中的“人才培养评价”。

在注重内涵式发展的当下,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生死教育、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关乎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华东师范大学的《家常菜》就是学校试点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教会学生技能,更是让学生懂得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体会通过劳动得到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青岛科技大学的口哨课,以艺术之美大力助推了大学生的美育教育,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小众艺术的内涵和文化;南京农业大学的“运动减脂课”让不少超重的学生成功减重,唤起对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视;山东大学的《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天津大学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更好的生活态度……

高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多为通识教育课程,扩充学生们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让学生们能够用更宽更广阔的眼光去审视和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丰富阅历,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认识世界。

当然,不少高校的特色课程还只是刚迈出教学创新的一步,如何让特色课程“长青”,在一届届学生中形成正向评价,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学生而言,不能只图“一时新鲜”,还需要克服自身惰性,不被“只为拿学分”的功利心驱使,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于高校而言,在开设课程时,教务部门也需对课程价值、教学效果有所评定,教师也应把握课程专业性与普及性的关系。做大而全的教育,就需要更专业的师资队伍,更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投入更多的配套设施,积累更多的经验教训。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或转载的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cdnfine#foxmail.com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cntopchat.com/wanhui/1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