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网视导读:在“北大女生疑遭男友精神控制自杀”事件后,PUA成为了一个热点词。

PUA,全称(Pick-up Artist)源于美国,字面上看,是搭讪艺术家,从简单的搭讪扩展到整个两性交往流程,发展为主要涉及:搭讪(初识)、吸引(互动)、建立联系,升级关系、直到发生亲密接触并确定两性关系。

然而目前,从一系列案例中却可以窥探其中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包装和话术演绎,给目标对象洗脑,并逐步演化成骗色、骗财、诱奸等,最终达到情感操控的目的。(注:目前也有将其称为“不良PUA”而与其字面含义进行区分的情况。)

而在这一场有关PUA的讨论浪潮中,话题的波及面也越来越广。

随着蓝鲸财经的文章《起底“浪迹情感”创始人:自媒体、直播、机构培训多阵地布局PUA业务》被纷纷转载,测试朋友圈的“含P率”成为了一时的风潮。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橙光游戏创作者“维纳斯的病历本”小组所制作的游戏《不良PUA调查实录》又重新成为了讨论热点。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视频创作者“横扫千菌”对《情深深雨濛濛》中的何书桓渣男重新分析,点出了其中属于PUA精神控制的内容。依萍几次一针见血的反驳也被剪辑进去,让她被称为“PUA终结者”。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有关PUA的浪潮也涉及到《情深深雨濛濛》之后,《恋爱先生》《分手大师》等影视作品也被网视洞察编辑组内讨论:这是否也是影视作品中展现的PUA?

而在对内容进行了一些研究后,小编最终的结论是:请不要因为这些影视作品,而小看PUA。

讲PUA的影视作品?NO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尽管不良PUA的威力巨大,但PUA的本意似乎也没那么不堪而仅仅是一段亲密关系如何开始,而这样的内容确实没什么完全不能说的。当你将影视作品与PUA并列进行搜索后,也能够搜到一些盘点的合集。

其中被经常提到的大概有《全民情敌》《初恋五十次》《恋爱先生》《约会专家》。但是,在进行分析后,这些作品与不良PUA都有些差距。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威尔史密斯在《全民情敌》里是一个自己单身的恋爱专家,指导别人不要因为爱而太过患得患失、无法展示自己优点的同时,自己所知道的恋爱技巧反而在自己一见钟情的对象上无济于事。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初恋五十次》的男主角亨利·罗斯则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本职只是一位兽医的他,最擅长的事则是以不同的身份,让美女迷恋上他,并在事后,迅速从关系中脱身。而当他遇到了女主角露茜之后,爱情与挫折同时来临。短期失忆症的露茜无法记住他们发生的一切,而他则一天又一天地去攻略她。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靳东所出演的《恋爱先生》的设置与《全民情敌》类似,本身并不是什么花花公子,“恋爱专家”只是他的“兼职”,而他与真女主罗玥的关系则是由误会而起的欢喜冤家。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约会专家》则是为四个年轻人为慕名而来的委托者解决各种情感需求,打造一个又一个完美约会从而成为“约会专家”的都市情感故事。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当然,电影《分手大师》的内容也略微接近PUA的套路:以欺骗的形式追走客户女友以达成作为分手大师的工作。但由于影片是搞笑电影,而其中骗术为搞笑而服务显得过于浮夸,所以不作为讨论。

在这些被列举为PUA的影片中,《全民情敌》《恋爱先生》《约会专家》从内容上反而偏向于PUA一词的诞生之初,对于男女交往最初的“搭讪”进行一些相对有效的套路化帮助。

而《初恋五十次》的男主人公则成为了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尽管过去确实是骗人的搭讪高手,但整部作品所讲述的都是亨利·罗斯对露茜的一往情深。

尽管他们确实的涉及了PUA的某个部分,但是将其称为PUA或不良PUA都不够妥当,其潜在的真正危害并不能体现出来。

真正的PUA是什么?

是《情深深雨濛濛》的何书桓。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在UP横扫千菌的两条视频内容中,列举了何书桓种种的PUA技巧,精神洗脑、偷换概念,最终虽然不涉及财产,但也出现了少量的身体控制。

尽管在“PUA终结者”的视频中,依萍数次地辩驳了何书桓,也有几次表示“我不要再见到你了”,但在未能当断则断的纠缠下,到被扇巴掌为止,可以说依萍就已经被套路成功了。

如同这一次的包丽。

为何这一次自杀的包丽的聊天记录让人觉得十分恐怖,并更加警醒?

因为最初的包丽还在坚持着, “我说过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你真的觉得你的感情是爱吗?”

最后出现的则是 “我命由天不由我”。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跑不动了。

当然,即使如此,《情深深雨濛濛》还是留有了“余地”,至少相比较现实,依萍如萍最后的遭遇都没有那么惨淡。

被讨论的尺度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在有关PUA的话题被炒热之后,有关文娱作品的尺度也成为了讨论对象。

在古早言情小说、电视剧中,“霸道总裁”是一个非常“灵”的万用梗,同期出现的包括冷面学霸、实际善良的不良等等反差性人设被探讨:这其中是否包含着对其中某些行为的美化?

虽然嘴上不说,但本身爱你。虽然对你冷淡,但很爱你。虽然看起来本人很危险/对你产生了威胁,但其实是爱你。

不要出去工作、由霸道总裁“我养你啊”是否是另一种的自由控制?

部分危险行为与暴力行为是否被美化?

即使作品中,这些男主角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爱情,因为在乎,因为占有欲,但现实中,这些情况的发生却并不会如此。反而大概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在种种讨论中,博主@HyGArtLLQSE42 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偏向于某一类文娱作品并不一定会想过这样的作品中的生活。

而评论区的网友@冷峻伯爵 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缺少揭露现实的文艺作品的现象才会降低对于犯罪的警惕。

而一个现象是,在蓝鲸财经的起底文章之后,在测“含P率”的游戏流行之后,有相当多的网友反馈了类似的内容:在分享完相关内容后,好友中“浪迹情感”公众号的关注人数不降反增了。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有新闻行业从业者对此现象从受众层面进行了解释,相应内容的传播,将会帮助这些潜在犯罪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其目标受众。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从不同的角度上探讨,文艺作品的尺度似乎又成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对象。

而目前的作品,到底需不需要放开或收紧?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之前触乐网的相关报道中也有所体现。

 “小红帽”(一个致力于不良PUA干预的公益组织)创始人孔唯唯提到,在相关报道中,为了不为潜在受众提供思路,警方、媒体的通告会经过相当多的删除,而最终呈现的就是那些很“尴”的案例。

某种意义上,是会被吐槽为什么这么“傻”还会有人上当的程度。而事实上,PUA并不是只有那些不得不删减细节后的“智商筛选”,而是更多的心理技巧,并非“爱惜自己”“提高阅历”能够破解,并不是因为受害者有过失才有机可趁。

而另一方面,即使是立志于关注此问题的制作人员,在与孔唯唯乃至真实的PUA导师接触前,游戏初稿的PUA也不像真的PUA。

一方面是过度放宽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方面是受害群体对套路的不了解、误解,尺度到底应该把握在什么程度?

这可能更需要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在进行心理实验后,才能给出更为精准的答案。

结语
不要因为影视剧中的“恋爱大师”而小觑不良PUA

在写文章时,小编也在纠结这篇文章是否会像上文所提到的测试“含P率”一样,成为不良PUA的又一传播途径,不论文章带来的影响力是大是小。

而在纠结过后,这篇文章还是以目前的形式出现了。它的本意在于:影视作品、新闻报道中的PUA,都并不是完整的PUA,请作为主要受害者的女孩子们不要因为这些内容而降低对于相关问题的警惕,也请不要因看似简单的PUA形式而对不良PUA的受害者进行“受害者有罪论”的指责,造成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在此处对此篇文章可能存在的潜在受众们强调的是:你也可能是PUA的受害者,以及更加重要的PUA并不是建立健康两性关系的途径。

目前的舆论环境是,女性才是主要受害者,但事实上,学习PUA的男性也将会是级别更高的PUA导师的操控对象。

一方面是金钱的损失,而另一方,尽管真实的PUA技巧,似乎可以达成操控人心的目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反而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行骗的负罪感、建立其他身份或人格带来的潜在精神损害、失去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能力。而多人格的心理压力不多说,健康的亲密关系对于心理的调节作用也比想象的内容来得重要。

提升自信、学习谈话技巧的某些技巧并不该归于单纯PUA,而确实是属于心理学,无论性别,无论是用于男女交往抑或只是工作中的沟通,提升这些技巧都不是错误。但是,现有语境中的PUA/不良PUA,却早已经偏离了正确的道路。

在搜索“PUA”词条时,百度将会出现这样一条提示,作为结语或许非常精准。

“爱情没有捷径可走”。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xiaoshoujiqiaohehuashu/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