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还是爱情

一个骄傲的有野心的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想要找一个思想层面和自己相通的人作为婚配对象。他和巧珍之间注定是思想上不平等的爱情,这段感情很难维持下去,甚至破裂。文中有处描写加林懊悔当初没与巧珍在一起的心理状态,写“爱过自己的姑娘”,而不是“自己爱过的姑娘”,在感情上的优越感是让他失去纯真爱情的本质原因。

 

农村生活会把巧珍和加林锁在一起。他们应该会是幸福的,因为爱情双方必有一方不那么强势,也许加林做了社员,或许还有机会做上教员,生几个孩子,巧珍在家里洗衣做饭。但是年轻时不经历这些,我想高加林还是会后悔,后悔一辈子待在小地方。人总是有些贪婪,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

 

像高加林这样铁了心要远离小地方,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发展的人,如果遇到了一个更大城市里更优秀的女孩子,他也还会有可能放弃和亚萍的爱情。他要改变自己农民的身份,因为缺失,所以抓紧学识,弥补对他来说的“先天不足”,他慢慢地实现了,但也飘飘然了。像两个老汉的忠告,他升得快,跌得也可能会更惨。结果最终都一一应验了,虽然是作者的安排,但是现实中很有可能有大量这样的例子存在。

 

他权衡着面包与爱情,只是哪种成分更多,更偏向于哪一边,就像现实与纯粹的关系

面包还是爱情

靠关系,走后门,是乡土里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与人之间是一张张叠织的网,从一个中心点出发形成同心圆,生搬硬套把祖宗八代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浅淡的牵拉关系,事情就更好做些。人们厌恶这种行为,却漠视着纵容着,甚至在亲身实践着。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给别人抓住了把柄,尤其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那结果就不会很好了。官僚风气里的“后门”,虽然很有技巧性,但是也很容易垮台,毕竟行为出发点不正当。

 

所以这也成为高加林命运变化的客观因素。如果当初高明楼不把他的教员职位撤改,高加林很有可能坚持着这种生活方式,而不会因为自尊和不被自己看好的农民身份去寻求其他谋生手段;如果不是叔父手下的人帮忙找工作,他也不会很快到城里,遇上黄亚萍而改变最初的心思;也是因为命运的捉弄,靠关系得来的职位被调查,他又回到自己原来的黄土地,再意识到自己还爱着巧珍,与黄亚萍断了关系。

 

主观上是他知识分子的清高骄傲,又迫于现实的身份认同,他的自尊高远追求让他在生活里百般矛盾,让他在爱情与面包前选择。

 

他的骄傲体现在不甘心从教员“退化”为耕种农民;羞于在集市里卖馍馍,还害怕被熟人撞见;不愿一辈子只是和一个农村妇女结合,结婚生子;他极强的自尊体现在城里发展较好的同学几句邀请问候,被他敏感地以为是瞧不起;他愤怒于为茅坑里粪的所有者和别人争执,他一定在想“堂堂一位读书人竟落到这种地步”,心理的不平衡再加上旁人掩鼻谩骂,他的尊严决定不干了。尽管他试着学会农民根子里的忍耐,却因为丝毫不让人多说闲话的犟劲和冲动,在面子和自尊前选择了拉下脸面。

面包还是爱情

黄亚萍是城里人,高加林是想成为城里人的农村人,他们都有相同的地方,就是身份认同。我想问黄亚萍,农民的身份就那么不与她相匹配吗。既然爱他,身份本质还有那么重要吗。要是加林没有在城里发展前景愈加见好,相比克南优点愈加突出,她的昔日情感估计很难重燃。她又是任性的,为了试探加林对她的爱,她可以编造谎言,但这却不小心触动到了他那本就动摇不定的心。她也是骄傲的,当她听闻加林讲述离开巧珍的事儿后,觉得他做了明智的决定,她有着不自觉的城里人心理,城和乡在她的潜意识里应该是有差异的。

 

而高加林自始至终都是卑微的,就因为自己的农民身份。他与亚萍之间的鸿沟来自于对自身的不认同,是自尊心使然,也是由此带来的不自信使然。他们之间的爱情更像是一笔交易,身份转化的交易,但如果现实无法实现,爱情也就单方面结束了。最初他与巧珍的鸿沟来自对话、思想、语言上的不平等,加林的理想主义太“眼高”了,那时候他又是骄傲的。

 

一切本质都归咎于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农民身份。在他看来,渺小卑微的出身让他通过不断学习来摆脱身份,只有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他那强大的自尊心,以获取精神上的优越感。所以他在心理不平衡时,读书看报成了最好的平和方式,写作、谈国际形式是他自我获得感的来源。但自尊心有时会在空缺中像蛆虫一样从伤口中钻出挠他痒痒,越用力抓就越带刺般疼痛,越容易不小心伤害到别人。

 

极强的自尊心其实就是自卑的表现。他对于黄亚萍是这样,对张克南是这样,对张克南**也是这样,如果他真的是勇敢骄傲,他不会那么偏激,他打心底里就承认了这种不被自己认可的身份,意识越强越深刻,表现就会越激烈。

 

所以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欲求,让他不得不却又恰好抓住了一个机会,那就是黄亚萍。如果自己没有契机,即使有能力却依旧会被掩埋,金子不会很快被发现,也就没有可能性发光。在诗和远方面前,相比于爱一个人,他更愿意选择前途。这是借口,自私的借口,是不负责任的借口。面包可以填饱肚子,爱情却只是饱腹之后的供以轻松的想象。

 

在爱情上,高加林的心里大概是有点大男子主义的,希望爱人是小鸟依偎型的,那样他才有自己的存在感与优越感,而这种感情应该有受到他的骄傲影响。他不想要对方过于强势。黄亚萍和巧珍真的是不同类型的女性。

 

一个亲切、朴实、善良、可爱的,已经略带有些妇女气息的农村女人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象着她拎着竹篮站在我面前的样子,虽着装朴素,却有种难以言说的美。很多时候,社会或者一些书籍内容传递给人不自觉的刻板印象:农村是肮脏、落后、粗鲁的,就连憨厚老实也成为让人笑话的形容词,妇女是泼辣的,男人是黝黑皮肤、壮实的。就像我们说江南女孩子有水的气质,北方女孩子比较爽快,直到我们见得多了,世界观开阔了,才知道并不都是这样的。

 

巧珍太温柔太善良了,他是很爱加林的。从开始出场的羞涩到告白的直接,到为自己爱情奔赴的勇气,再到为了爱的人放弃一段感情,她都是勇敢的活泼的。直到加林离开他,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自那以后,我就觉得巧珍变柔弱了,即使继续过着平常生活,但她妥协了。巧珍选择豁出去了,村里人的闲言碎语,让她不得不做出决定。心里虽然还爱着高加林,但没有办法,只有成了家,农村女孩的命数也就定了。对她来说,不是为了气自己或者高加林,她只是真的没办法了。

 

不像和巧珍悄悄地羞涩地见面,那种在大自然见证下的青春的爱情。在另一种环境下,另一种思想境遇下,和另一种对象相处,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异。

 

他和黄亚萍都太理想了,太年轻了。高加林有可能只是把亚萍当作爱情的对象而不是爱人,或许只是巧珍的替代品,他想要的是理想化的生活和爱情,这些只有在亚萍的帮助下才能得到。高加林对亚萍也可能真的只是一种感激,是可以平等交流、谈天说地的朋友,而不是恋人。这样一想,他又是极自私的。黄亚萍年轻任性地追求自由的爱情,但是却看错了人,某种层面上说,有些一厢情愿。

面包还是爱情

归根结底,他爱的其实还是巧珍,但是回到黄土地,就可以把她当备胎吗?身份认同和爱情之间,他就要一直这么徘徊不定吗,他是幼稚还是自私,或者兼有。直到最后失去所有,爱情和远方,他才后悔。但有谁可以判定他这样后悔到底是对是错呢?寻求理想难道不对吗?走得更远看看世界有什么错呢?找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理想爱人不好吗?仅仅在几个选择的时间内,充满想象的人生就这样被写中断了。

 

年轻人与生长的土地间总有种无形的纽带,这种像风筝线一样的东西不应该是牵绊束缚,更应该是归家时的亲切,远在他乡时思念的情丝。路遥先生应该是很爱自己的热土的,加林手捧一抔黄土,这是家乡啊,乡里的人都爱着他啊。但是他就这样回到原来的土地,那些年轻气盛时的梦想从此就让乡土朴实给包裹了吗?他认命了吗?也许对于一些读者来说,故事还有另一个不同的结局吧。

 

在爱情当中的受害者是他们四个人,开启悲剧者是高加林本身,而助推者是黄亚萍,最无辜的是巧珍和张克南,而悲剧就是真心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单方面的情感输出者受到打击伤害。没有人是坏的,只有恰当和不恰当的选择。

 

我一开始以为《人生》只是高加林的一生,但其实他一个人的抉择把所有人都连在了一起,甚至影响了别人的一生。他犹豫一步,放弃一步,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些只是他们的人生的一部分片段,而这些情感上的美好与伤痕都会成为记忆中回想起来年轻时特别的经历。可惜就可惜在有**不能终成眷属,强扭的结合有点让人心疼,大概这就是命运吧。人生常常有选择,但说不定还有宿命在作祟。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wanhui/9510.html